陈逸民、陈莺所著的《元代青花瓷器的另类解读》着重关注元青花收藏领域中饶有趣味的故事。在客观地介绍元青花瓷器的同时,结合瓷器本身透露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和艺术信息作了有意义的解读。本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对于鉴赏元青花瓷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的元青花瓷器的图片,都是作者历年来亲自拍摄的实物,这些图片对于我们观赏元青花瓷器,应该有特别的帮助。
本书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的创建者之一,为了教学需要编写了该本中国传统陶瓷教材。作者以品种为分类依据,介绍了中国传统 陶瓷的几个发展阶段,以详实的图片资料,以美学为发展思路,讲解了中国传统陶瓷的工艺制作发展和每一阶段的美学理念追求,具有较 好的出版价值。
本书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12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2章,既对陶瓷及陶瓷历史等层面做了宏观描述,也对历代名窑,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5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支》栏目坚持“《百家讲坛》,论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才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
本书作者为元代瓷器研究专家,多次主持元瓷国际研讨会,与国外收藏元瓷的文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2001年和2007年,他先后应邀赴土耳其、伊朗考察中国元代瓷器,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德黑兰2007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两文,在收藏界引起震动。本书除收入两文外,还有两百余幅独家照片。对于解开元青花之谜以及元青花鉴定问题有特殊意义。
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上不容忽略的重要时期,在瓷器的烧造及装饰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明代瓷都景德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江西高安窖蒇元代瓷器的发现,为研究元代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高安窖藏元代瓷器共计239件,虽然有些器物已见于媒体,但大规模结集出版尚属首次。 本书编著者刘金成先生为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得天独厚的工作条件,使之对元代瓷器尤其是本馆窖藏元代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艺术特色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彰显出要书浓重的学术研究特色,使读者对元代瓷器有个系统、深刻的知识,这也是本书有别于一般的元代瓷器图录不脱零散、浅显窠臼的不同之处。
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考古》、《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陶瓷》k中国青铜器》k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在文物、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响强烈,受到文博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好评,多次应读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来,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各方面的新发现、新成就不断涌现,为了及时反映文博事业的新面貌,使这套教材更加完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再次组织原编写人员对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补充*研究成果和内容外,对原书中有误之处也作了更正,《中国考古》的内容因故未作修订)并在部分教材前增加了彩色图版。同时首次出版了《中国古钱币》。 承担本套教材的各书主编,均是资深的专家、学者(
陶器在一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早生产陶瓷器的国家之一,因此,研究古陶瓷的发展历程,对了解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本书的作者郑为,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专家,在本书中,他通过130余件作品,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起至清朝我国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陶器,从审美的角度及制作技术上,介绍了如何欣赏与收藏古陶器。既可供读者了解古陶器使用,又对读者收藏渡陶器具有指导作用。
《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以彩图对比的形式介绍了晋唐宋元瓷器真品赝品的对比鉴定。其中包括五代越窑刻花壶、宋钧窑紫红斑盆、宋龙泉窑双鱼盘口瓶等的鉴定。体现了古玩图书的实用服务功能,对初学者入门颇有裨益。一真一赝,对比研究,有助于赏真,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真面貌。通过对比,发现艺术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质地、造型、色彩、想象力、创造力等要素的集合。研究这些要素,是步入中国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 本书是原来版本(上海古籍,2002年)的修订本,作者在古玩市场的调研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改动,替换了原来35%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风格还是保留一真一赝对比,详细说明真赝缘由。本书精选晋唐宋元瓷器55件,并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造型、纹饰等与这55件瓷器相应的仿冒精品,如此一真一假,图文并茂,比
宜兴紫砂以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热”为推力,随着17世纪世界经济的流动、中西文化的碰撞,进入欧洲市场。17世纪饮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对茶器的市场需求,使得荷兰代尔夫特、英国斯塔福德郡、德国麦森等欧洲各国陶工竞相对宜兴紫砂进行仿制。陶工们的生产不是简单的模仿,在吸收与借鉴宜兴紫砂颜色、造型、装饰等艺术形式的同时,进行了工艺技术、设备的改进与艺术的本地化。这一生产过程,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早期陶瓷产业的提升。 同时,文化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宜兴紫砂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对欧洲艺术样态也进行了选择性地吸收、接纳。18~19世纪,紫砂茶器求新求异的造型、繁复华美的装饰表现出与欧洲审美趣味的融合。进入20世纪,宜兴紫砂一方面融入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为传统工艺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仍然持续着它的影响力
中国古陶器历史悠久,窑口众多,即有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更有众多的地下出土物,是中国传统的收藏品类之一。中国古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一直为中外收藏家瞩目。虽然其价格目前仍相对较低,但随着人们对古陶认识的不断提高,使古陶器已成为颇受专业收藏者及普通百姓青睐的收藏品类,其身价正渐入佳境,前景非常乐观。 但市场的升温必然导致出现大量的赝品,良莠难分,这让许多古陶收藏爱好者无所适从。本书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经过分类整理,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古陶艺术发展的辉煌历程,并结合数百幅精美的实物图片,全面、具本地介绍了鉴别古陶器真伪优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瓷在收藏业为一大收藏品种,古今瓷品种类繁多。《东明白庐艺术馆藏品:玩古说瓷》以专业人士的角度,论述瓷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朝各代登峰造极的皇家瓷对社会的影响,民间瓷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图文并茂,多姿多彩的讲述让人赞叹。古陶瓷收藏又是最富魅力的品种。它制作的艰难和典型的时代风貌决定了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被全世界收藏界追捧是必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品位的上升,审美情趣和鉴赏眼力的提高,对中国古陶瓷的钟情会日益加深,它身上涵盖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风俗、艺术、科技、工艺等领域诸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