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饮茶用具,更是一种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诸艺术于一体的文玩雅具。本书对紫砂壶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五章内容,*章 认识紫砂壶;第二章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第三章 紫砂壶的工艺鉴赏;第四章 紫砂壶的历史发展;第五章紫砂壶的真假鉴别。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紫砂品赏》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几十年制陶生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既有对紫砂艺术渊源的回溯,又有珍贵的实际操作技艺的归纳,更有对后学知识、技艺、做人方面的经验传授与教诲。 全书由紫砂壶的历史、宜兴紫砂陶的原料特点、紫砂陶成型工艺技术、紫砂壶的艺术创作四部分组成。 书中附有作者多年创作的紫砂精品,令人在阅读欣赏中体验一次精彩丰呈的文化之旅。 李昌鸿先生在国内紫砂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84年,他与夫人沈蘧华合作研制的“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这也是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近年来他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探讨和发掘,强调紫砂艺术与儒佛道的内在联系,力求擢升紫砂艺术的意境。该书即为他几十年传承与创新的结晶。
为让更多同好了解紫砂,今在北京紫砂艺术馆赵炎先生无私的帮助下,几位老紫砂器玩家拿出部分心爱的藏品共百余件,在京展出。虽然数量不多,但可说是紫砂历史的小缩影,展品反映出紫砂各时期的工艺及艺术。本书《古韵清流:宜兴紫砂古器珍品》介绍的就是该展会的作品,共计120件。
本书共收录紫砂器拍品237件,每件拍品都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认真辨伪,*限度地去除赝品、仿品及争议品,尽可能地保证所收录的为真品紫砂器,每件入选拍品都附有详细的拍卖交易信息,重点拍品另附有拍卖纪录。此外,书中还收录了55件故宫博物院院藏紫砂器,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堪为紫砂器断代、辨伪、鉴赏的标杆。希望本书中专业、丰富、准确的资讯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提高收藏品质及投资回报。
江苏宜兴县生产的紫砂陶制品,以深邃的文化品位,精湛的工艺特色,质朴无华的文化韵味,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陶器精美的艺术品而享誉全球。名家手制茗壶,与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官窑名瓷一样,精美绝伦,广被赞誉。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紫砂器的生产已经形成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体系。从明代开始,紫砂壶及文玩用具就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进呈宜均制品,或以紫砂壶胎子进呈,再由宫廷雕漆装饰。清康熙时用紫砂壶作内胎画珐琅彩。雍正时曾屡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冒兴壶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1742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定制紫砂茶具和文房罔具崾之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器。
历史遗留的无穷宝藏,满载着时间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岁月的积淀,让文明永恒。流传着、品味着、感悟着,在心灵中荡起波澜,让生活充满奇迹,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收藏古玩珍宝,也就收藏了一段历史,收藏了一种文化……吴光荣、黄健亮编著的《紫砂壶收藏与辨伪》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紫砂壶收藏与辨伪技术。本书内容翔实,体例严谨,图文并茂。向广大收藏爱好者展现精品,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开开启入收藏、发现精品的一扇大门。
紫蕴江南当代紫砂名家作品选编委会编的这本《紫蕴江南(当代紫砂名家作品选)》从弘扬中国传统手工艺出发,根植于宜兴紫砂悠久的传统,从高校文明建设的角度开创具有江南气韵与江南意境的紫砂艺术精神,思考和探索紫砂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和创新途径。 书中汇集了徐秀棠、吕尧臣、汪寅仙、顾绍培、毛国强、鲍志强、曹亚麟、吴鸣、吕俊杰、高建芳、华健、张正中、史小明、范泽锋、徐青、吴奇敏等16 位紫砂工艺大师的精彩作品,其创作类型涉及紫砂茶具、紫砂雕塑、陶刻等,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多方位传达了紫砂创作的传统与创新理念,是*具专业性和代表性的紫砂作品集。 本书可供各大高校、专业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大专院校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师生,紫砂行业从业者、爱好者、收藏者参考阅读。
杨长禄编*的《名家砂壶藏珍集》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涉及自明嘉靖万历以后,并历有清一朝,直至民国及当代,约500来年,延绵至今,没有间断,几乎容纳了各个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的众多名家名作。 *后入选的名家茗壶,有300件之多。其中,除*少数为堂号款、诗文款及无款的精品壶外,其*大多数都可确认为名家作品。这对于个人收藏来说,可称蔚为大观(其中,明清作品约占5成,民国作品约占3.5 成,当代作品约占1.5成。)此乃盛世收藏之美事也。考虑到紫砂壶有史以来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本书所选茗壶,基本上皆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家作品,且不泛大师巨匠,文人雅士。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人将生活艺术化的过程。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一种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紫砂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宜兴地区产茶和盛行茶饮的历史。明代中期逐渐形成集壶艺、诗词、书法与篆刻于一体的茶具。因其独特的质地极适于沏茶,所沏茶水色香味俱佳,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紫砂壶器形的相关资料,按历史朝代对紫砂壶器形逐一介绍,读者将在纵向的欣赏中对紫砂壶器形的发展及艺术造型的进步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并配有珍贵的图片便于爱好紫砂壶收藏的读者翻阅、鉴赏。
江苏宜兴紫砂陶器自明代以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亲和力享誉全球,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致。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多件古代陶瓷器中,有将近400件宜兴紫砂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墓葬紫砂出土的增多和国外对中国紫砂研究的深入,一股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风靡业内。在此情形下我们开始整理和清点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窑紫砂,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资料首次提出了“宫廷紫砂”的观点,指出:在社会上无数精妙典雅有大师署名的文人紫砂以外,故宫博物院还有一批鲜为人知、流传有绪、档次更高的茶具、文房清供等,它们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做,其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文人用品,与市井茶肆使用的大众用器更有天壤之别,充满了宫廷气息。它们的使用对象是封建帝王,制作者们没有被允许留下
敲击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木雕板、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腾。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