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 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发展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本书作者胡中泰与歙砚相伴走过三十余年,他将这些年对歙砚发展的认识与感悟重新整理编著此书。书中收录了二百余方历代歙砚的精品彩图,概述了歙砚的历史沿革,呈现出各类品种的纹理特征,剖析了变化多样的雕刻造型。此书为读者在认识歙砚和了解歙砚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是靠前很具很好不错性的歙砚鉴赏专著。
无
无
《故宫雕刻珍萃》一书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竹、木、牙、角雕刻精品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展示,全书共选文物224件,分为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四部分,其中竹雕60件,木雕50件,象牙雕77件,犀角雕37件。每件珍品均以一至多幅彩色图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其精妙之处,文字说明生动简洁,特征描述准确,背景材料充分。前言简述了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工艺的发展状况,并为中、英文两种文字。本书是雕刻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和工艺品制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 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发展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本书作者胡中泰与歙砚相伴走过三十余年,他将这些年对歙砚发展的认识与感悟重新整理编著此书。书中收录了二百余方历代歙砚的精品彩图,概述了歙砚的历史沿革,呈现出各类品种的纹理特征,剖析了变化多样的雕刻造型。此书为读者在认识歙砚和了解歙砚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是靠前很具很好不错性的歙砚鉴赏专著。
无
连紫华,1970年生于福建德化。17岁开始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学艺,一直从事德化瓷塑艺术创作,并致力于陶瓷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成为德化陶瓷当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作品频获国家级最高奖项,被国内外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他创办了福建省德化友滨陶瓷研究所,以师徒传习的方式为社会培养瓷塑人才百余人。
本书通过历史、工艺、传承等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了青田石雕文化。内容包括青田石的矿区,青田石的品种分类和与他石的甄别,青田石雕的发展历史,青田石雕几大题材的传承,以及青田石雕的收藏保养等,深入、详细、全面地介绍了青田石和青田石雕,是收藏爱好者的有效的指南。
竹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明朝中后叶,南方竹刻就产生了两大流派,分别是上海的嘉定竹刻与现在江苏的金陵竹刻。清末和民国时期又兴盛了一段时间,是扇骨雕刻出现了繁荣局面,尤其是清代文人参与其事后,竹刻艺术 是走上了大雅之堂。名家众多,现存于世的老刻扇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扇骨是竹刻艺术 重要的载体,许勇翔先生在多年的工作之余,将所过手之竹刻扇骨一一以拓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涵盖名家如张希黄、金西厓、张志鱼、蔡照、王石香等等,不一而足。基本为广大爱好者梳理了竹刻艺术的线索脉络。使得相关爱好者对竹刻、拓片艺术有 全面的了解。
《故宫雕刻珍萃》一书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竹、木、牙、角雕刻精品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展示,全书共选文物224件,分为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四部分,其中竹雕60件,木雕50件,象牙雕77件,犀角雕37件。每件珍品均以一至多幅彩色图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其精妙之处,文字说明生动简洁,特征描述准确,背景材料充分。前言简述了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工艺的发展状况,并为中、英文两种文字。本书是雕刻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和工艺品制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石雕遗韵》选登文物力求独特、珍稀,既具史料价值又具观赏价值。全部实拍未经发表者,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注明年代、质地、尺寸及其相关背景资料与鉴赏内容。必要者注明真伪辨析、流传经历、今昔价值等。每件物品文字说明约50-500字不等。卷首冠以前言,简要说明该卷物品的发展历史、流传概况、鉴赏要点、收藏意向、价值判断、真伪鉴定等,约3000字左右。
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 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发展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本书作者胡中泰与歙砚相伴走过三十余年,他将这些年对歙砚发展的认识与感悟重新整理编著此书。书中收录了二百余方历代歙砚的精品彩图,概述了歙砚的历史沿革,呈现出各类品种的纹理特征,剖析了变化多样的雕刻造型。此书为读者在认识歙砚和了解歙砚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是靠前很具很好不错性的歙砚鉴赏专著。
竹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明朝中后叶,南方竹刻就产生了两大流派,分别是上海的嘉定竹刻与现在江苏的金陵竹刻。清末和民国时期又兴盛了一段时间,是扇骨雕刻出现了繁荣局面,尤其是清代文人参与其事后,竹刻艺术 是走上了大雅之堂。名家众多,现存于世的老刻扇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扇骨是竹刻艺术 重要的载体,许勇翔先生在多年的工作之余,将所过手之竹刻扇骨一一以拓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涵盖名家如张希黄、金西厓、张志鱼、蔡照、王石香等等,不一而足。基本为广大爱好者梳理了竹刻艺术的线索脉络。使得相关爱好者对竹刻、拓片艺术有 全面的了解。
《故宫雕刻珍萃》一书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竹、木、牙、角雕刻精品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展示,全书共选文物224件,分为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四部分,其中竹雕60件,木雕50件,象牙雕77件,犀角雕37件。每件珍品均以一至多幅彩色图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其精妙之处,文字说明生动简洁,特征描述准确,背景材料充分。前言简述了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工艺的发展状况,并为中、英文两种文字。本书是雕刻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和工艺品制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故宫雕刻珍萃》一书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竹、木、牙、角雕刻精品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展示,全书共选文物224件,分为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四部分,其中竹雕60件,木雕50件,象牙雕77件,犀角雕37件。每件珍品均以一至多幅彩色图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其精妙之处,文字说明生动简洁,特征描述准确,背景材料充分。前言简述了中国古代竹、木、牙、角雕刻工艺的发展状况,并为中、英文两种文字。本书是雕刻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和工艺品制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