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蔡澜先生以寻味为目的的旅行游记和杂感随笔。看世界,从莫斯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阅尽欧美风情风物;游中国,从辽宁大连到香港上环,品味不同民俗美馔;聊饮食,从杯面、酱料到鱼卵、咖喱,指点美食,激扬文字。随书附有几十幅蔡先生专用插画师苏美璐女士的插画,相得益彰,风格别具。
用35个具代表性的经典魅力食材酽酿成酱, 这是在台湾生活的气味,也串起了每个人心中的食物情感与回忆 继销售好评的《二十四分之一挑食》后,种籽设计再次以35个经典代表食材:咸鱼、乌醋、豆豉、豆瓣、酒酿、辣椒红油、酱油、乌鱼子、老菜脯、虾米、绿豆、花生、咸猪肉、香菇、豆浆、药膳、桂圆、凤梨、鱼干、苦茶、葱蒜韭、红曲、豆腐乳、菜干、咸菜、葡萄、破布子、猪油、青草、麻油、油葱酥、黑糖、芋仔蕃薯、米酒、老姜酽酿成酱,用酱来触类旁通,以这料理之魂,带出更多料理滋味。 酱,虽不是主食,但是透过酱料,就像灵魂找到了躯体,台湾的各色菜肴滋味得以轻易展现。尤其在食安问题充斥的年代,吃自己做的酱,实在!用它入菜烹煮出多式创意料理,更能画龙点睛,吃出食材新鲜美妙滋味,更在美味中品尝到满满幸福感!
京味儿 说起来面儿挺广,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杂耍儿 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 京味儿 。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 京味儿 的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初秋吃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就是不特别的东西,北京人吃起来可特有讲究。怎么讲究?您慢慢看。
上海老味道,是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风味美食,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上海市民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世俗生态。从草根食物入手,洞悉时代特征,进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是本书的出发点。分为 水汽氤氲的寒素生活 八仙桌上的青花大碗 春花秋实的平民美食 邑城内外的浓油赤酱 四个专辑。与十年前的初版相比,这次第三版删去了部分略显老旧的文章,新增了贴近时代的新篇,并对原版中一些风味小吃的名称和由来做了修正,使本书的主旨更加贴切。
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要拜的 月光码儿 ,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 馆子 ,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 下馆子 。北京的 八大楼 是鲁菜的馆子, 长安十二春 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茄鲞这道菜真的存在吗? 乾隆和慈禧每天吃什么? 满汉全席 究竟什么样? 清朝国宴和千叟宴怎么吃? 二荤铺 是什么? 传统的芙蓉鸡片怎么做? 人人都喜爱美食,但关于美食有太多误区,容易掉进天花乱坠的美食谣言。 本书作者从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记忆,同时通过大量的见闻与阅读,对过去北京地区的饮食文化了如指掌。 本书*讲,从烹饪技法上总览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沿革;第二讲,对清宫御膳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第三讲,琳琅满目地展现了老北京的民间饮食;第四讲,回顾了旧京饭馆的种种情形与名菜的高超厨艺。 食道者,世风也。对饮食与美味的描述和回忆当中,也展现了社会风俗与人情世态的改变,读之耐人寻味又趣味无穷。
这本书说的是跟着节气去挑食。手绘的食材,清新的设计,精简的文字,大胆的留白,还有三两页之闾冒出来的一个简单菜方。真的不是用来一口气读完的。慢慢翻,慢慢看,时不常地胡思乱想,兴致所致随手烧个台式小菜.甚至即刻设计。一段台湾旅行,专门去拜访此时此刻的食材……尽管书里面的节气农产品跟我们有着品种和时间上的差异。而“我们”之间的节气从自然风光到农作物生产,不同区域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每个地区都出一本节气挑食,一定热闹好玩儿。
以往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方面书籍,大多局限在两个层面,要么是纯粹的学术研讨、高校专业教材类属,要么是零散的具体介绍菜系菜品制作方法及饮食文化典故的休闲类属。本书定位于科普读物,力图在中观层面上,展示呈现一个历经几千年历史创造和积淀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基本框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对中国饮食文化整体结构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工具。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做了一个思想性逻辑化梳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化阐述。在此基础上,专门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有元素 炒菜和筷子。
西川惠编著的《菜单中的秘密(爱丽舍宫的飨宴 )》是一本讲述法国*美食的书,《菜单中的秘密 (爱丽舍宫的飨宴)》中作者以其亲身采访经历,不 但探索佳肴醇酒,同时也触及欧洲历史和国际政治。 拿法国一流的餐厅和贵为总统官邸的爱丽舍宫做个比 较,两者*的不同在于:一流餐厅的菜单上,菜色 再丰富也是有限,而爱丽舍宫的菜单,却随着客人的 不同而千变万化。光看一道菜或许不 觉得有什么, 当各式各样的前菜、主菜、甜点排列组合起来,再配 上不同的白酒、红酒、香槟,客人享用的就不再是单 纯的餐宴了。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思?因为,依客人 身份的不同来改变菜单,才足以表达宴会主人的政治 意图,这也是爱丽舍宫餐桌的真髓。
辛永清编著的《府城的美味时光(台南安闲园的饭桌)》是一部由菜肴串联起来的家族回忆录,有日寸候热闹不已,有时候却有些惆怅。十二份食谱代表着辛永清饱满而阳光明媚的青少年时代,有幸福的追思与回忆,也暗藏心酸和难言的苦楚。食谱背后的故事隐约带出一个时代、一座旧城的模样,细细品味辛家大家族餐桌上的美食记忆,又会让你想起谁?
作为民宿品牌 蓝莲花开 创始人的段王爷,一边在瑰丽的风景里安营扎寨开拓新店,一边在来去如风的旅途中,用亲历的剧情,码出跌宕起伏的故事。 在芸芸众生寻找生命意义的森林里,民宿算是一个缩影。以民宿客人为趣点,于是又有了这本书。 这大约是一个 民宿主人 的生活素描,写自己,也写别人,大抵共通之处,便是寻找每个人安身之处,使生命 尘埃落定 ,终不至长路漫漫。 而 他乡 ,大概天然就自带一些 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寂寥与不安, 这是每个踏上陌生旅途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 ; 而民宿和民宿人的使命,便是营造出一个聚合了生活百味的空间, 以一杯烈酒之名,让每一段相遇擦出光彩,酣畅淋漓。
作者从日常饮食中探究哲学、文学、语言和艺术等,共有22篇有趣的散文随笔,从简单的生活中窥探人生的奥妙。
《手绘美好小食光 : 7国晨光美食之旅》有趣的文字故事+可爱的餐点插画。体验7国异域早午餐的美好、浪漫??赖床的时候想念纽约的班尼迪克蛋;偶尔,用柏林充满香气的德式早午餐唤醒嗜睡的自己;想象,在阳光下享用巴黎的法式蛋卷,在微雨早晨品尝伦敦的英式早午餐……挑一个放缓步调的日子,翻开你的晨光食谱或择一间美味好店,让温暖、可爱的插画与文字,陪伴你的早午餐时光!
科普作家云无心受过严格的食品科学训练,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食品科普写作。他的食品科普文章,融科学入生活,且以科研结论和机构的报告为依据,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识食物者为俊杰:云无心的食品科普》是云无心的食品科普文章的结集。书中对一些传播甚广的传言,如 柿子不能与酸奶同吃 浓茶能解酒 进行了科学分析,消除了人们的误解,纠正了偏见;对新流行的养生减肥饮食方法,如 全食物养生法 、用白芸豆提取物来减肥等也进行了分析,澄清了错误观点,戳穿了虚假宣传。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食物的硬知识,以提升吃货们的科学素养;讲述了一些经典食品案例,展现现代人在 风险 与 收益 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 通过条理分明的科学分析,云无心向读者科普了可靠的食物常识,帮助读者成长为懂得分辨食物真相的 俊杰 , 从而少花冤枉
下班后,总有个地方在等着你。它是 娜娜的厨房 ,是你在繁华都市的 深夜食堂 。这里有人生百态,疲惫不堪、梦想受挫、欢欣雀跃、真情流露 你总会从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娜娜的厨房》是一本生活美学书。作者娜娜用温暖的笔触,以文字 照片 美食(含制作视频)的独特方式,记录了发生在 厨房 里或动人或治愈的故事,治愈力量超乎想象。它不仅可以满足你的味蕾,更重要的是可以陪伴你,驱散你的失意和孤独。 《娜娜的厨房》也是一本城市之书。这些故事发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人,通过 厨房 相遇相识,碰撞出很多生命的火花。有人说 厨房 的故事像《深夜食堂》里的,其实,它比《深夜食堂》更真实,因为书里的每个人、每个场景,每个故事,都真实存在,它聚焦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是非常稀缺的带着温度的作品。
走进任意一家川菜馆,翻开菜单,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菜式是雷同的,招牌菜部分千篇一律地写着水煮鱼和馋嘴蛙。但是辣椒菜,在过去的四川饮食文化中,只占相当小的一部分。川菜老菜谱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菜式一点辣椒也不下,这些菜用料之精良,工艺之繁复,不逊其他任何菜系,是真正的川菜灵魂。本书从老菜谱中精选较具代表性的川菜,请正宗的川菜传人一一再现。从凉菜、热菜到点心,共四十余道菜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源、做法,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