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了杨步伟的两部著作:《中国食谱》( 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和《怎样点中餐》( 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 )。 1938年,杨步伟随丈夫赵元任定居美国,她放弃了热爱的医生本行,成为低调的家庭主妇。她写了《中国食谱》,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菜与饮食文化,由女儿赵如兰译成英文,赵元任作注。她从中餐烹饪原理、用餐礼仪写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兼介绍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报道,广受欢迎,再版二十多次。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欧美持续畅销数十年。 因此,杨步伟又写了《怎样点中餐》,由女儿赵来思译成英文,赵元任作注。在这部书里,杨步伟介绍了如何在美国吃地道的中国菜肴,她坚持认为 筷子比刀叉灵活,筷子应该统治世界 。
本书用历史故事串联起中国的代表性食物、食材,以及烹饪技术的源流、演变和历史影响。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稻花香里说万年(水稻驯化、稻作发展简史和中国米饭文化)、面条的征途(面条的出现、演变和分化以及吃面的典故等)、烧烤恩仇录(历朝历代烧烤的普及情况及各时期经典烧烤菜式)、从刺客到长江三鲜(历史上中国人餐桌上主要鱼类的嬗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烹鱼之法)、猪羊争霸(中原畜牧业发展、历朝历代对肉类的不同偏好,以及猪肉、羊肉 地位 的反复争夺等)、唐宋用餐指南(介绍上古用餐家具和在今天看起来略显 奇葩 的用餐礼仪等)、千古风流炒菜(唐宋能源危机、铁锅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奸相的享受(两宋厨娘,以及蔡京所嗜食物鲊)、麻辣明清(前辣椒时代中国人常使用的辛辣食材,以及辣椒的引入和传播)、千里来龙《随
用35个具代表性的经典魅力食材酽酿成酱, 这是在台湾生活的气味,也串起了每个人心中的食物情感与回忆 继销售好评的《二十四分之一挑食》后,种籽设计再次以35个经典代表食材:咸鱼、乌醋、豆豉、豆瓣、酒酿、辣椒红油、酱油、乌鱼子、老菜脯、虾米、绿豆、花生、咸猪肉、香菇、豆浆、药膳、桂圆、凤梨、鱼干、苦茶、葱蒜韭、红曲、豆腐乳、菜干、咸菜、葡萄、破布子、猪油、青草、麻油、油葱酥、黑糖、芋仔蕃薯、米酒、老姜酽酿成酱,用酱来触类旁通,以这料理之魂,带出更多料理滋味。 酱,虽不是主食,但是透过酱料,就像灵魂找到了躯体,台湾的各色菜肴滋味得以轻易展现。尤其在食安问题充斥的年代,吃自己做的酱,实在!用它入菜烹煮出多式创意料理,更能画龙点睛,吃出食材新鲜美妙滋味,更在美味中品尝到满满幸福感!
京味儿 说起来面儿挺广,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杂耍儿 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 京味儿 。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 京味儿 的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初秋吃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就是不特别的东西,北京人吃起来可特有讲究。怎么讲究?您慢慢看。
在《饮食的怀旧》出版之前,西方世界还没有一部学术著作能系统性地探讨中国人赋予本国地域饮食文化(包括被 规训 的西餐文化)的丰富历史意义。作者将上海这个美食天堂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构建国家认同的田野,认为各种 风味 在这里的此消彼长,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研究者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从最早记载上海地区物产的文献,到当下汇聚在这座城市中的地方菜品和风味餐馆,本书不但史料翔实厚重,更确立了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框架,系统剖析了饮食何以成为中国人追忆过往、活在当下、想象未来的载体,中国人又如何通过对一饮一食的书写和想象,与故土、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风味人间》第五季将视角聚集在香料身上,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香料却是成就风味必不可少的英雄。 香料的流转、迁徙、征服、融合,从全球视野看中国饮食的独特性,全球化浪潮下,香料如何影响烹饪,并成为地域美食的个性标签。从香料的视角,看食物如何影响历史并塑造了地域性格。 探寻香料,本是由欲望而起,却又如何改变了世界。人类的寻香之旅将去向何处,好奇心的故事又该如何演绎。
日本是全世界食客心中的一大圣地。米其林餐厅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求匠心独运的无名小店更是数不胜数。 饮食作家马特 古尔丁走访东京、大阪、京都、福冈、广岛、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饮食重镇,品尝每个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访热爱并传承当地饮食文化的各色人物,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也融入自己的饮食观察中。 从专业冷静的料理职人、热情如火的街头小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来移民,再到依赖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普通民众,展现并维系着日本独特的美食风情!
本书以“茶园经济模式、园相特征、栽培方法”为依据,次将云南茶园划分为结构上的四个代级,并详细剖析了各代级茶园的不同特点,使纷繁复杂的云南茶园种植现状清晰地展现出来,为深入认识云南茶园现状理清了脉络和思路。 本书在系统介绍云南得天独厚的宜茶生态的基础上,次采用生态经济理论,诠释了不同生态环境下普洱茶的品质特点,为揭秘普洱茶优异品质提供了全面、翔实的理论支持。 本书次将云南茶叶“语焉不详”的史料与中国茶脉的演变进行了比照,以更为辩证的思维,大角度、宽视野地揭秘了云南茶史。 本书详述普洱茶加工过程,以及普洱茶优质化原理,次提出晒青毛茶干燥中的“光化学反应”理论;次明确提出普洱茶精制加工中不同级别茶叶筛网的配置规格和长度限制;次揭秘各种成品普洱茶的拼配比例。
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要拜的 月光码儿 ,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 馆子 ,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 下馆子 。北京的 八大楼 是鲁菜的馆子, 长安十二春 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在餐厅用餐时,我们一般不太在意后厨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除非菜出了问题。 从事非虚构写作超过三十年,居于纽约、食于纽约的艾娜˙雅洛夫,带领我们深入美食腹地,拜访成就餐桌美味的53位 幕后主使 。 从星级酒店到街边小吃摊,从餐厅老板到食品供应商、糕点师傅、侍者 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各个行当的人们讲述着他们与美食、与纽约结缘的故事:入行契机、厨室机密、难以忘怀的味道,个中苦辣酸甜。 瞬息万变的纽约餐桌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性格与纽约客的生活。
作者将茶器审美分为三个阶段,实用性、个性、精神性。在实用性里以眼、耳、鼻、舌、身的五感,作为对于茶器初阶的认识。美的标准为何?本书以精神性为依归,将陶艺家的心念和作品之间的紧密链接,根据宋代禅学与日本茶道的历史精髓,提出令人深思的剖析及架构。 作者将 民艺 的过去和未来做了完整的诠释,在中日茶碗发展的历史上吸取养分,定义一个茶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以对茶的理解,与觉知力为根基,作者试图逐步验证古往今来入禅的行者,和热衷于禅的饮者,应该有的对茶与器的认知和高度。 作者在文末归纳阳光、空气、水这一条向大自然学习的清晰途径,是创作者与欣赏者透过自身精神的修为,进而全面理解美的门坎。并希望能透过本书,为在迷雾中探索方向的后代,带来一丝光明和慰藉。
茄鲞这道菜真的存在吗? 乾隆和慈禧每天吃什么? 满汉全席 究竟什么样? 清朝国宴和千叟宴怎么吃? 二荤铺 是什么? 传统的芙蓉鸡片怎么做? 人人都喜爱美食,但关于美食有太多误区,容易掉进天花乱坠的美食谣言。 本书作者从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记忆,同时通过大量的见闻与阅读,对过去北京地区的饮食文化了如指掌。 本书*讲,从烹饪技法上总览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沿革;第二讲,对清宫御膳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第三讲,琳琅满目地展现了老北京的民间饮食;第四讲,回顾了旧京饭馆的种种情形与名菜的高超厨艺。 食道者,世风也。对饮食与美味的描述和回忆当中,也展现了社会风俗与人情世态的改变,读之耐人寻味又趣味无穷。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想要逐一了解古代饮食全貌太过艰难。作者览阅古籍,梳理出历朝历代的代表性主流饮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广大读者快速了解到这一朝代主要吃什么、喝什么。全书从夏朝开始直至清朝结束,共分为八章,每一章原则上分为民间饮食和宫廷饮食两大类,除了尽可能地介绍历代流行饮食,还间或出现古代的饮食礼仪、饮食餐具、饮食逸事等,用以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加强读者对饮食文化的了解。比如:金银餐具在宋朝比瓷器更受欢迎;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大唐传过去的;元代大画家倪瓒不仅好吃、有洁癖,还性格古怪,与人吃不到一起就绝交;宋元时人们嗜羊如命,明朝人以鹅为尊;有些曾经堪称奢华的筵席在现在看来 碳水 严重超标,就是主打一个 管饱 ;而现代 一日三餐 的流行,还要感谢贪吃的宋朝人等等,让读者代入式学习中华饮食
胶东半岛风物及自然观察类散文。分两部分:食部分与山海部分。 食部分主要描述作者在生活中做过、吃过的食物,大致为面食、海食、杂食、花食、果食、蔬食等几大类,结合季节、阅历以及感悟,用细致、温情而幽默的笔触,呈现一个常住半岛的普通人生。 山海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威海的自然观察。一个人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四处行走,爬山、寻花、看海,在长年观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自然理念。大致分为山与植物观察、海滨观察、思考与理念等几部分。 本书对半岛风物与自然的介绍,完全来自作者个人生活,纪实、自发、随意。理念落脚在人对整个自然的热爱、对物种破坏的悲悯以及朴素的自然观上。
对于吃的执着,中国人罕有对手!而美食背后,则是悠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更是对生活朴素又真挚的热爱。 本书从 菜、肉、鱼、禽、豆、米、面 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嘈杂声色与平民智慧,堪称一次当代中国餐桌新巡礼。 55道灵魂食谱:图文并茂,介绍菜品的历史、食材选择及制作步骤,收录名店名厨的独*烹饪技巧。 14篇饭桌观察:敏锐捕捉当下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剖解中国人的请客之道、网红餐厅与苍蝇小馆的风靡、外卖对用餐习惯的改变。 6地市集采风:探访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这六座城市蕞具代表性的菜市场,囊括历史变迁、特色菜品、交易语言,呈现活色生香的买卖众
该书围绕麻辣火锅这个主题,邀请川渝的美食作家,来回忆关于火锅的江湖传说;邀请学者来揭示麻辣的秘密;更有不同的作者深入川渝,从地理因素、口味记忆、传统与现代工艺、商业逻辑等角度探访火锅的发展脉络,以期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个浓烈而热情的食物,更加了解它背后所展示的城市生活的变迁。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茶叶的发现和利用的历史悠久,云南普洱茶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遍全球。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更科学证实了普洱茶具有多种功效,为云南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邵宛芳主编的《数据解码普洱茶功效》一书全面地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据阐述了普洱茶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对脂肪肝的防治、抗氧化、防辐射、耐缺氧、抗疲劳等功效,让更多读者正确了解普洱茶的相关专业知识。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不只是一本实用的厨事工具书,更传递延续了蔡颖卿对生活的表达:从爱出发,用心做事。 从概念的讨论到练习的落实,蔡颖卿通过厨事的分享来印证她对生活的信念。一餐一饭中深藏着我们对生活真挚的爱意,也蕴含了我们安于日常的不凡力量。回到厨房,回到餐桌,用心地经营每一餐、每一饭,除了享受忙的乐趣,更特别的是循着自己的创意与美感,从空盘到满盘,舞动出食物的百态之美,用双手重建饮食的价值,改变生活的质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好好地吃,他必不能周全思考、好好去爱,也不能恬然入梦。 就让我们回到厨房,回到餐桌,在饮食里重拾对生活的爱与关怀。
21位快手美食创作者,起锅热饭,烧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菜。 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是最 好吃的。它们珍藏着我们无忧的愉悦时光,储存着亲友质朴的爱与关怀,镌刻着时光发酵后闪光的瞬间和一路走来人生授予的成长勋章。 和家人一起吃的东西是最 好吃的。那是奶奶或外婆藏在碗底的肉块,是妈妈在厨房里施魔法般变出的美食,是赶了很久的路回家后一桌让人垂涎的家常菜。 城市里有便捷的快餐,有林立的餐厅,有值得打卡推荐的美食,而乡野中,有新生的嫩笋,有松柏枝熏出的腊肉,有满山跑的肉质鲜美的家禽 从南到北,到食材最近的地方去,寻找钟情的美味。这美味,充满爱,充满期待,让人觉得踏实,四处漂泊的人仿佛回到了港湾,悬着的心似乎找到了归处。 本书集结了21位美食创作者的美食故事,好好吃饭,认真生活,怀抱平常心,勤恳努力,用记录
为着一袋胡椒,他们会毫不踌躇地丢弃他们的灵魂! 胡椒无愧为 香料之王 。在人类早期文化中,辛辣的胡椒不仅是美食的调味品,还是敬拜神明的祭品和医疗药品;胡椒的珍贵令其价格一度与黄金相当,对胡椒的渴望促使人们远航,探索新的大陆甚至发动战争,胡椒的身世中充满跌宕起伏的冒险传奇。而被称为 胡椒 的香料其实不止一种,不同的胡椒属植物有着各不相同的形貌、香气和特性,它们能在不同的场合与餐食中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香料之王》从史书与传说中的胡椒身世讲起,继而带领读者实地认识 胡椒 家族的各位成员,后再以美味的胡椒大餐(囊括荤素主菜、小吃、酱汁,甚至还有甜点与饮料!)为这趟馨香之旅画上句号。
本书为作者在FT中文网的专栏《浮光印记》近五年来的文章集萃。书中记述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美食美酒以及文化艺术的独特观察、思考与感悟,彰显着时代特质与生活气息,它们是都市生活与美食文化的痕迹、掠影与脉络。作者用客观、冷静的笔触评美食、谈美酒、论艺术,追溯城市审美变迁,评析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趣味转变,感受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文化热点的兴衰,讲述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与杯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