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全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但是由于它绝大部分地处偏僻,人们对它的了解与它的盛名并不相称。 本书是长城保护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首次以重摄老照片的方式来讲述长城百年变迁的沧桑故事。作者使用重摄技术,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它的过去和现在。 这里的大部分作品是威廉·林赛三年间在华北广袤大地上奔走35000公里取得的成果。除了三脚架、相机等摄影器材之外,他总是随身携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每到现场,他不仅需要找到老照片拍摄的准确对象,还要不畏艰辛找到能表现长城今天的真实面貌、反映它今昔变迁对比的*视角。 内容丰富多彩是本书的一大特色。72组新老照片对比鲜明,让读者目睹长城百年沧桑;重摄地点的历史回顾,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早期旅游、探险者用生花之笔描述的长城与今天见证人提供证言相互印
《中国省市区地理:山东地理》的编写体例由总论、分论、专论部分构成。总论对山东省的地理区位、区域地理系统总体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对自然地理系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的划分作了详细的描述与介绍,对全省人文地理系统的区域人口、经济与文化发展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在全省自然、人文区域差异特征论述的基础上,对山东省的区划进行了分析探讨。分论对全省一级区划的鲁西北区、鲁中南区和鲁东区分别从资源、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方面作了介绍与分析,并对区域旅游业发展优势以及各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专论选择了山东省特色的地域、地理专题,如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的城市群建设、海洋山东的发展、齐鲁文化等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民国时期苏州旅游介绍类图书有40余种,其中用“苏州指南”为名的共10版,其余图书题“导游”“快览”等,体例并不与《苏州指南》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书通过《苏州指南》系列展现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20年间苏州城乡情况,体现苏州近代城市面貌、园林名胜保护情况、旅游出行及日常生活情况,已选《苏州指南》初版)(朱揖文编撰)《苏州快览》(陶凤子编撰)《 苏州游览指南》(郑逸梅编著)《新苏州导游》(尢玄父编撰)《苏州游览指南》(吴县县政府)等书,为苏州近代史研究提供丰富史料。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针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完全展示。丛书遵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构建山川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格局,演绎中国“自然地理 人类活动”的概念集合——一个将“中国地理”视为包含着特定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在“人类圈”中展开的人类活动、物产演化、经济形态、疆域变迁、区域文化等多种元素在内的复合体系: 它以自然地理的山川形胜,或地域文化的构成差异为基础,将中国划分为数百个自然或文化小区,由此集结成数百册特大型丛书; 它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以具象的“地理”概念为切入点和线索,深入推及广阔的“国家”范畴,感性展示地貌、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 它是创意独特、形式新颖的科普读本,面貌介乎通俗读物与知识词典之间,体例呈现为对“百科全书”
本书系根据《汉语大字典》八卷本缩制而成。
冰与火构造的壮美风光,古老文化与先锋时尚的交融碰撞,独特的气候和人民,让北欧列国之旅如童话般美妙。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间,呼吸着纯净的空气,欣赏着森林、湖水、火山群,会让你觉得拥抱大自然是无比的快乐。古老而沉稳的北欧风格与各国首都生机勃勃的气氛融为一体。来这里感受极昼与极夜,摇滚音乐节和壮观的极光吧,北欧不会让你感到无趣。
《学林漫录》是由中华书局刊印的一种不定期出版物。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广,本书收录的一些专题考论与学术札记,均有很强的可读性。具体包括偻翁昔梦录、孙楷第先生其人其事、庄子的漆园与伊壁鸠鲁的花园、“啸”与《啸赋》、白居易的“大裘”、《金光明经》的民族文字译本、试说《马氏文通》与《文史通义》的一段文字缘以及其中的训诂问题等内容。该书在印制装桢形式上也颇为考究,每集都由一位名家题写书签。
灵岩山,是苏州胜地,也是全国名山之一。位于苏州城西南三十里,木渎镇西北 里许,面对太湖,距湖滨仅三里。 山多奇石,以灵芝石为最(今已无存),灵岩即以此得名。有石鼓二,大者可二十围,又名石鼓山。西麓石料宜制砚台,又名砚石山。山势右旋,遥望似巨象伏地,故亦名象山。 山高一百八十二米,上有灵岩寺,东晋末,陆玩舍宅为寺。一千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雄伟浑朴的南宋古塔——灵岩塔,巍峨壮丽的宫殿式钟楼,矗立山巅,成为灵岩山的标志。 山西南麓,有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墓,女英雄梁红玉附葬于此。英雄儿女,为湖山增色。墓前有赵昚(宋孝宗)手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高三丈余,碑文一万三千九百余言,乃范成大奉敕撰,赵雄书,俗称万字碑。碑石之巨,碑文之长,推古今,虽经碎裂修复,仍极为壮观。
《宁夏古长城》由许成、军著。 宁夏境内古代长城遗迹丰富,现存有战国秦长城、秦汉长城、隋长城、宋壕堑、明长城等,尤以明长城遗址著称,保存较为完好,有可见墙体遗址长度1500余千米,烽燧、墩台、城障、关隘、城堡等防御设施齐备,堪称地面上的“长城遗址博物馆”。
本书是部采用“雅俗共赏”文笔系统描述和研究“茶马古道”文化的专著。通过作者亲身的所见的闻,把二千余公里徒步田野考察中的种种神奇与独特文化展示出来,当然这种展示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和探讨的心得。本书抓住滇、藏、川“大三角”走廊这一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从宏观系列性和微观变异性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思想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该书无论对旅游者、研究者、经商者、文学爱好者都是一部极有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