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一挥间。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平遥已不再是当年的平遥。读完锦才同志编著的《实录平遥“申遗”》书稿,思绪万千,情难自禁。一同摸爬滚打,一同喜乐忧愁,我们曾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使我欣然允诺,写下这段文字。平遥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游人耳熟能详、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而在十年前,平遥不过是一座封闭和落后象征的古城。古城命运的改变,源于一批有胆有识有志者历经艰辛共同铸就的那块里程碑: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山西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入遗”是幸运的,“申遗”之路却是十分艰难的。而这段时间恰好我在平遥工作,因此不少人不太了解的过程却为我熟知。随着时光的流逝,那种艰难和那段历史,逐渐被人淡忘,逐渐被旅游的热浪和经济的繁荣所淹没。
《解读敦煌》系列丛书,由敦煌研究院学者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是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以佛教、艺术、社会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向人们讲述着敦煌昔日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本册讲述的是敦煌壁画里的舞蹈故事。
大同古城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四百多年的春秋。早在战国初年,这里已成为赵国的重要军事要塞。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大同由平城县治上升到北魏京都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近百年中,曾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民族聚居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域。当时大同空前繁荣昌盛,人口曾达一百多万。从随唐到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大同曾数易其名,直至辽重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始称大同,一直沿用至今。此间,大同还曾是辽、金两代的陪都(西京)和明清两朝的军事重镇。在大同的历史上,曾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众多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气魄雄伟的云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艺术宝库,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殿宇嵯峨,金碧辉煌。大同虽然地处塞上,其自然风光既不同于南国水乡的花红波绿,
本书在充分占有古人今人汇集或撰写的有关西安山水风光与人文遗迹论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细读精研,再参照当今一些考古发掘与研究效果,结合自己的实地观赏考察与现场体验进行撰述,企望从中探索一些在新时代里,以新的视角研究、记述山水与人文胜迹的途径。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水胜迹”,其内容包括西安境内的一些重要的山峰、塬地、峪道、河流、陂池及关隘、津渡;下篇为“人文胜迹”,记述西安境内主要的古人类遗址、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帝王陵墓、墙垣楼阙、寺观庙宇、文教胜地。对山峪原隰河湖池沼等自然景观,既注重吸收现代自然理学的科学知识,也着力揭示其文化内涵;对人文胜迹,除述明其古今演变历程,还结合地域环境与文化,展示其风貌特点。在行文明,融入不少古诗词佳句,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