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将“江南”二字到某个点,苏州便是其中之一。古人把它比作天堂,才子、帝王无不眷恋这张温床。而今,人们在傍水而居的小镇里忆江南,也有人通过游园来圆江南梦。在清雅的园林里回味一曲《牡丹亭》,转身便投入烟火气十足的石板小巷。步出城外,依然有渔舟唱晚和烟柳如画。有市井,有雅集,又不脱离时代,这才是当下江南该有的气质。苏州在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象中变换:一面是固守旧光阴的“姑苏”,一面是高歌猛进的现代大都会。静与动、慢与快各归其位,在保守与创新中获得平衡。
中山陵可谓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亮点,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本书秉承中国史学的叙事传统,融会当代新文化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陵墓、葬礼和纪念仪式等方面考察了孙中山身后形象的塑造过程,并将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民革命和“党治国家”体制建立过程结合起来分析,在娓娓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了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变革进程当中一个相对隐晦的侧面。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同里》一书通过“地”“道”“风”“物”四个板块的逻辑,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同里镇的文化、地理、民俗、美食等内容,面向热爱地理文化的旅行者等人群,图文并茂。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土。经过相当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逐步在中国繁衍扎根,深刻地影响了华夏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和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记载的情景来看,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到达鼎盛。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公元326-328年),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具雏形而已。至南北朝梁武帝时,赐田扩建。殿宇初具规模。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寺僧散寺毁,一度沉寂。直至五代吴越王钱缪时永明延寿大师奉旨重兴。新建石幢、千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扩建僧舍达1300多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朝廷品定天下丛林为“五山十刹”,灵隐寺为五山之二。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同里》一书通过“地”“道”“风”“物”四个板块的逻辑,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同里镇的文化、地理、民俗、美食等内容,面向热爱地理文化的旅行者等人群,图文并茂。
灵岩山,是苏州胜地,也是全国名山之一。位于苏州城西南三十里,木渎镇西北 里许,面对太湖,距湖滨仅三里。 山多奇石,以灵芝石为最(今已无存),灵岩即以此得名。有石鼓二,大者可二十围,又名石鼓山。西麓石料宜制砚台,又名砚石山。山势右旋,遥望似巨象伏地,故亦名象山。 山高一百八十二米,上有灵岩寺,东晋末,陆玩舍宅为寺。一千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雄伟浑朴的南宋古塔——灵岩塔,巍峨壮丽的宫殿式钟楼,矗立山巅,成为灵岩山的标志。 山西南麓,有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墓,女英雄梁红玉附葬于此。英雄儿女,为湖山增色。墓前有赵昚(宋孝宗)手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高三丈余,碑文一万三千九百余言,乃范成大奉敕撰,赵雄书,俗称万字碑。碑石之巨,碑文之长,推古今,虽经碎裂修复,仍极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