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系青岛*早的一部导游手册,出版于开埠初期的1904年,记录了开埠初期青岛城市发展的宝贵材料,对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德文版根据原书影印,中文版为译文。 1904年首版《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是青岛*早的导游手册,主要作者是当时青岛的德国法官弗里德里希 贝麦博士( Friedrich Behme)。德国历史学者托马斯 哈恩( Thomas Hahn)认为贝麦是 *早对青岛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人 。 贝麦在该手册中多次引用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巨著《中国》中关于青岛地区文化和地质情况的描述,其本人在游历青岛及周边地区时,也十分注重当地的地理、地质情况,另外,风土人情、植物花卉等均是其关注的对象,书中多次提到,山东这个地方对于德国的地理、地质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旅游、研究的上选。 《青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该书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介绍了岭南(这里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乡
本书是一本西安出行旅游书,同时也是世园会期间出行西安指导全书。本书详细地为您把世园会的各个展馆讲透透,文中,将有精巧实用的地图,为你清楚介绍每个场馆的地理位置,还会很贴心地为您介绍世园会期间,西安的衣食住行、值得游玩的地方。并随书西安市常用电话、西安旅游分布图,西安世园会会期日历,使您在世园会间,玩得开心,玩得舒心。本书同时了70个西安值去的地方,玩家细致规划必玩线路,收录必玩景点、必尝美食。
丽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本书作者长年致力于丽江古城和纳西族民居的研究,数十次深入丽江古城街头及民居之中,精心测绘,认真测绘,认真研究,以独到的眼光发扬了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这对于丽江古城的保护具有很大的意义。再版经过思考,确定了三点基本思路:一是继续保持它在历史阶段的原貌,而不用后来的东西修饰它。为此,图片是1985年以前实地拍摄的,文字也基本保持浅显的原貌,以区别于后来出版的大量相关图集与著作。二是继续强调它的资料性与实用参考性,而不强调学术性。为此,更改版式,让图、文更紧密配合,多用图片及实测图例说话,用通俗的文字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它介于一般的图片欣赏集与高深的理论著作之间,让其面向大众而不是专家与学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城及其民居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她、继承她。三是适
《三晋揽胜丛书: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通过东方寺庙明珠述要(英文),东方寺庙明珠概述,对南禅寺,佛光寺,五台县风味名吃,服务指南,五台山的交通,五台山旅游服务作了介绍。
洛阳古称“天中”和“中国”,意指其处在国家的中心,即“天下之中”。其“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还是历朝历代建都立邦的“首善之区”,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世界名都”,更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由吴迪、李德方和叶万松合著的这本《古都洛阳》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之一。《古都洛阳》依托大量的考古资料,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采用理论与通俗相结合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研究、介绍了洛阳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文物古迹等,将古都洛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面貌清晰、生动、立体、可感地展现出来。
《风展如画》:策勒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昆仑山北麓早期人类文明史发祥地之一。它不仅是古代佛教东传必经之地,也是魏晋以后向中原输送佛教经典的文库,是中国佛教发展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策勒看到风中劳作的人和顶风屹立的胡杨林,简直是一幅壮丽的景面,生命不屈是这幅画面的动力,这让人欣赏到了画魂。沙海行旅虽苦,僧众的心境却镇定自若,佛心提示他们,定会有一尊幻化万千之象的佛在这条路上巡礼,这尊佛像也是别处所无的,这便是古代于阗——今天的策勒。
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上海,这是一个给人的感观带来全方位冲击的城市,也是一座大气磅礴的都市,她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化着,并以激越的姿态大刀阔斧地创造着时空。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从上海的风光名胜、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购物、美食、交通等几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上海。全书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值得一读。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江南农村市镇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嬗变而发生的转变,反映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格局的演变趋势,并为今日因种种机缘恢复活力的江南水乡农村市镇,提供关于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解释。本书力图在学术研究的总框架下,或者说,在课题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描绘出江地市镇丰满的历史文化面貌。本书的章节标题,大多采用历代文人描绘江南市镇的诗句。文中也时有类似的诗词章句出现。本书在引用这些历代留传下来的文字时,同样不打算刻意注明出自何时何人的何篇诗词作品。这些诗词大量地收藏在江南历代地方志书里,在江南市镇各镇志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