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河山》丛书之一。该丛书选取了中国历史地理中的若干专题,以数种景观为载体,介绍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要素、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讲述其历史地理变迁、文化渊源、发展脉络及历史沧桑,探究这些景观所负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本书介绍的对象为中华古都。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千年来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变迁,出现过不少都城,大多数现在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当时的活动有些至今还产生着影响,或者存留着遗迹。古都的变迁实际上是我国历史的缩影,这中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故事,产生了众多历史名人。本书选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十个都城,记载了这些都城的地理条件、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穿插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变迁、典故和
灵岩山,是苏州胜地,也是全国名山之一。位于苏州城西南三十里,木渎镇西北 里许,面对太湖,距湖滨仅三里。 山多奇石,以灵芝石为(今已无存),灵岩即以此得名。有石鼓二,大者可二十围,又名石鼓山。西麓石料宜制砚台,又名砚石山。山势右旋,遥望似巨象伏地,故亦名象山。 山高一百八十二米,上有灵岩寺,东晋末,陆玩舍宅为寺。一千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雄伟浑朴的南宋古塔——灵岩塔,巍峨壮丽的宫殿式钟楼,矗立山巅,成为灵岩山的标志。 山西南麓,有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墓,女英雄梁红玉附葬于此。英雄儿女,为湖山增色。墓前有赵昚(宋孝宗)手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高三丈余,碑文一万三千九百余言,乃范成大奉敕撰,赵雄书,俗称万字碑。碑石之巨,碑文之长,推古今,虽经碎裂修复,仍极为壮观。
巴渝文化悠久绵长,巴渝历史厚重独特,时间的云烟虽已散去,但先民活动的遗迹却凝固在一座座城镇上。 在距今五千年前,巫咸部落就在巫溪县宁厂镇繁衍生息,他们利用自然的盐泉煮制食盐,然后北跨秦岭,南走吴楚,贩盐牟利,他们沟通各地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巫山县大昌镇地处风光旖旎的小三峡大宁河,早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辛勤劳作,这里出土了不少那时的历史文物就是明证。 这就是《巴渝历史名镇》向我们展示的历史画卷。《巴渝历史名镇》向我们介绍了34个重庆名镇的历史文化,上自文明之始,下迄1949年前,举凡历史、文物、风俗、建筑莫不极力囊括。细品名镇的一砖一瓦,文化是如此具体,历史是如此生动。 名镇如同名城一样,是凝固的乐章,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特定时代的气息,记录着先民生活的脚步。
本书全面精选二十五座古镇,代表了湖南省境内古镇的不同风格,堪称经典;真实所收录的古镇全部经过紫图“古镇书编辑部”特派记者亲历实地的采访和拍摄,来自当地的手资料,毫不雕饰地记载了湖南古镇的自然状况;独家收录古镇中的相当部分,为紫图“古镇书编辑部”在国内首次发现并首次记录发布的古镇,始终传递先声;大量少数民族的古村塞,呈现三湘大地上别样风情的独特家园。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湾北岸,处在沪、杭、甬及舟山群岛经济区域中心和长三角都市圈枢纽地带。西连浙江省、嘉善县,东邻上海市奉贤区,北接松江区和青浦区。全区陆地总面积586平方公里,辖9个镇、1个街道,现有人口55万。境内现有沪杭高速公路、同三高速、莘奉金高速公路3条大交通主线,还有跨海直通舟山、宁波的车客渡码头和沪卫铁路专线,交通便捷,物流畅通。 金山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置县,以海中的金山岛而得名。6000年前,金山已经成陆,是上海地区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位于漕泾镇沙积村的“古冈身”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古海岸遗址。戚家墩、查山、亭林等古文化遗址,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金山古文化。金山在上海地区早设治,有时可查超过800年建制的有枫泾、金山卫、朱泾等古
《中国古镇游》2007彩色升级版,着重文字与视觉的双重鉴赏。以40万生动的文字和鲜为人知的资料,将古镇的历史与现状娓娓道来,本书涵盖全部旅游热点古镇,另有大量鲜为人知却独具价值的古镇。本书同时提供大量的自助游信息,包括前往每个古镇的交通、当地的风土人情与节祭以及当地的气候、交通、吃住等,均为自助游者贴心设计。 摄影经典:1000幅古镇照片,多为著名摄影家拍摄,选景取材与众不同,既可作纸上鉴赏,也可供取景借鉴。 实用地图:186幅各类地图,由省至村镇层层递进,包括古镇所在位置、进出交通线路,以及古镇旅游示意图。 古镇鉴赏:你所能见到的乡村古镇每一个值得把玩的建构细节,都有为非专业人士设计的鉴赏指南。 驾车游:每个古镇均有详细的进出线路交通图,特为驾车游客设计。
本书作者以一个背包客的身份,沿着我国最西部的云南、西藏、新疆、甘肃等几条历史古道,进行了一次长距离、不受时间和景点限制的集观光、采访、考察、探险于一体的背包自助旅游。 书中内容独立成篇,以四条古道为线索,即茶马古道——滇西道、茶马古道——天际道、土番-于滇道、丝绸古道,不仅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而且还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全面反映了中国西部古道风光和民俗。 本书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既有当前阅读价值,又有长期保存价值,可供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文科类大、中学生阅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