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艾灸基本技能》首先介绍了艾灸的保健作用、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艾灸注意事项等岗位知识,然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解剖、保健艾灸常用腧穴等基本常识、保健艾灸基本手法,后介绍了常见不适症的保健艾灸。关键步骤配操作图,形象直观,便于学员快速掌握操作要领。本书由王国顺、范长伟、王硕编写。
本书共分为12章,根据疾病的不同详细分类,分别从认识艾灸、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循环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骨伤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和脏腑保健等方面进行阐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易学、易懂、便于阅读,通过图文对照、视频指导,读者可快速掌握艾灸治病保健的方法。
本书详解了刮痧基础理论、各种刮痧方法以及刮痧器具的使用,不仅收录了内科、五官科、皮肤科、儿科、妇科、男科等百种常见病症的刮痧疗法,还增加了改善亚健康、保养五脏六腑、美容瘦身等刮痧保健的内容。为方便读者阅读,采用一对一图解刮痧疗法,真人骨骼精准找穴法让读者轻松找准刮拭部位,只要一块刮痧板,随时随地可为自己和家人、朋友带去健康。
《针灸学》教材的主要内容:绪论全面概括了针灸学的定义和特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和对外传播,归纳了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篇经络腧穴,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的定位、解剖、主治和操作等;中篇刺灸方法,主要介绍了常用针灸器具、针灸体位等基本知识,强调了常规针灸治疗量和针灸施术注意事项,重点论述了以毫针、艾灸为主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作用、原则和临床诊治特点、针灸治病特点、针灸处方等,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配套习题集每“章”下设“学习要求”,简要介绍本章的内容和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每节或每个病种下列“练习题”和“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
本书汇集了全国多位养生名家,直观再现了传统中医精髓,生动、简明、易懂,呈现轻简阅读之美,是为全国广大读者量身打造的一本贴心实用的健康养生图书!书中通过对艾灸知识的通俗讲解,以及对百病艾灸疗法毫无保留的
《梅花针疗法治百病(第5版)》在第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梅花针疗法的基本知识,包括梅花针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范围、常用刺激部位与穴位、针具、针法与操作方法等;下篇介绍了内科、妇科、儿科、伤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200余种常见病的970余首治疗配方。本书是作者程爵棠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爱好者及城乡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古法艾灸》是献给在家自灸的朋友们的操作指引书,也是常见病家庭自灸自疗的指南。《古法艾灸》主要针对亚健康症状、一般常见病、妇科常见病、中老年常见病,科学地、通俗地讲解了相应的艾灸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病症,定位艾灸穴位的位置和取穴技巧,详细讲解施灸步骤和操作方法,注重病症讲解的科学性、找穴和施灸实操引导的精准性以及表达上的通俗性。三分讲病,七分讲灸,灸的部分又重在讲施灸操作。作者杜琳是三级甲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在艾灸疗法上有精深的造诣,有论文20余篇、专著8部、国家专利1项,是著名的专家级艾灸名医。《古法艾灸》图文并茂,讲解通俗,精炼实用。全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
自古中医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因为治未病不仅容易取得效果,更能免受疾病之苦。然而治未病要知道哪里有未病,因此治未病先要诊未病。诊未病的困难就在于疾病还没有发生,这个难题却被刮痧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刮痧具有超前诊断的作用。刮痧能超前诊测健康状况,经常刮一刮,能早期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有效预防疾病。本书分别介绍了刮痧能超前诊测健康状况的原因、刮拭方法、快速自我体检的方法、30种常见病自诊方法以及健康趋势刮痧方法,内容实用、科学。图书全彩设计印刷,每一个刮痧步骤,都配有真人刮痧图,方便读者对照学习,超前诊测健康状况,不治已病治未病。
本书总结了火龙药灸疗法的基础理论、临床操作及对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全书力求立论精当,内容充实,客观实用,简明扼要,从而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章叙述了灸法的源流与发展,系统介绍了发展、分类和流派,详细阐述了灸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灸疗与保健养生等。第二章介绍了火龙药灸疗法的源流与发展,腧穴与灸区,常用药灸方,重点介绍了火龙药灸疗法的操作规程。第三章到第九章为火龙药灸疗法临床应用的核心内容,对火龙药灸疗法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客观实用,简明扼要。 本书适合针灸、中医临床医务人员、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及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参阅。
明代医家汪机撰写的《针灸问对》是针灸史上的一部全面论述刺灸法的专著。汪机溯本求源,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黄帝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或设为问答进行阐发或本诸经旨对各家之说进行批评;他的“针灸必本《素》《难》”的学术观点,对明代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收载的大量针灸资料,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