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 其进行度量和评估就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 环节。陈刚编著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 评估研究》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尝试分别采用 可信性理论、支持向量机理论和copula函数等新的方 法和工具对已有信用风险度量和评估的方法进行了创 新性改进,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评估研究》适 合于相关人员及部门和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收网络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现代化原理,对1918-1936年上海银行公会的组织演变及其促进银行业发展的方式与绩效进行了较为的考察,认为上海银行公会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建构了一个供其成员共享的高层平台制度化的网络体系。通过该网络体系,上海银行公会程度上充当着行业利益的维护者、行业运行的协调者、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行业政策的建议者,有效地提升了近代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使用多年的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做法,改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现代银行理论认为,金融企业面临三种外部:利率、价格和汇率,所以,全面讨论利率理论与利率管理是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在利率理论方面,本书研究了马克思的利息理论和西方主流利率理论,如新古典利率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等,并研究了影响利率决定的宏观经济变量,如金融市场结构、货币政策等。本书在比较西方主要国家利率政策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并设想了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的中国利率管理政策等。在利率方面,本书主要介绍了利率的测量方法与规避利率的方法,如缺口法、持续期法、凸性值、利率期货期权及金融工程(结构化产品)等。这部分技术性
《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监管:理论、历史与逻辑》坚持金融理论与历史逻辑相交融、学术性和通俗性相兼顾、客观性和建设性相结合,剖析了金融发展的前因后果,阐述了制度安排、金融发展和社会福祉之间的有机联系;追溯了百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监管演进的轨迹,梳理了中国银行业变迁背后的逻辑;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金融的新特征,提出了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监管改革的原则和路径。《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监管:理论、历史与逻辑》是银行历史的资料库、银行变迁的省思录、银行改革的方法论。
《衍生品市场(第2版)》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及定价方法为主线,按照从分到总,由浅入深的方式介绍衍生品市场。首先,书中开篇介绍了几种简单的保险策略以及使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并由此引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作用管理;第二、三、四部分主要介绍了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这几种主要的衍生品,全面分析了各种产品的原理、定价和交易策略,并引申出金融工程的介绍及应用。作为《衍生品市场(第2版)》的压轴内容,第五部分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的定价理论,渚如蒙特卡洛定价法、偏微分定价法、波动率的定价、利率模型、涉险值和信用等,这一部分是《衍生品市场(第2版)》的画龙点睛之处,是对前面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总结和深化。《衍生品市场(第2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衍生金融市场的全貌,相信仔细研读《衍生品市场(第2
本书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的方法对银行业关联交易及其规制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既研究了银行业关联交易的现实问题.又前瞻性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过程中未来可能产生的关联交易.构建了规制银行业关联交易的完整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银行业关联交易规制制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书首先对银行业关联交易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公允与非公允银行业关联交易的边界厘定标准以及菲公允银行业关联交易的发生原因,并以美国为样本考察了银行业关联交易规制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最后探讨了银行业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和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