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债时代——从华尔街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详细介绍了美国国债危机和欧洲五国债务危机的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局。向读者呈现了涉及债务危机的国家在台前幕后的一系列斗争和行动细节,融汇了各方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大债时代——从华尔街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适合对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癫狂与恐慌:巴顿?比格斯论金融、经济与股市》巴顿?比格斯是一位的投资策略师。他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策略生涯,以及他为投资者提供的大大小小各种建议,让他获得了同时代具有前瞻性资金管理者的美誉。今天,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将这位传奇人物在担任摩根士丹利全球市场策略师的数十年间所写就的作品集结成册。从1973年到2003年间,巴顿?比格斯一直担任摩根士丹利的高级合伙人,在这期间,他每周为客户写投资简报。这些投资研究的内容将首次在本书中得以见诸公众。这些文字诙谐,机敏,又常常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在预测市场运行方面,比格斯经常是走在运行曲线前面的人。早在1993年时,他就在极力看多中国了。他预见了1980年代通胀的终结,以及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终破灭。但敏锐的市场嗅觉远非比格斯的全部,他还拥有的金融智慧。
本书分别从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1982年拉美和非洲的债务危机、1989年到1994年布雷迪计划、1997年亚洲经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2001年的阿根廷大骚乱、关于债务减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国际上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的立法应对措施、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措施、全球措施:国家资产负债结构、全球性措施:银行特别税和金融交易税、全球性措施:主权国家破产制度、全球性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前方的路十七个方面对国际金融体系及其规制进行分析和论述。
本书分别从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1982年拉美和非洲的债务危机、1989年到1994年布雷迪计划、1997年亚洲经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2001年的阿根廷大骚乱、关于债务减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国际上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的立法应对措施、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措施、全球措施:国家资产负债结构、全球性措施:银行特别税和金融交易税、全球性措施:主权国家破产制度、全球性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前方的路十七个方面对国际金融体系及其规制进行分析和论述。
本书系作者花费十五年时间完成的一部旨在揭秘美联储内幕的学术著作。作者披露了控制全球货币的“美联储”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是美国政府的机构,而是属于民间组织。因此是民间私有资本控制着货币金钱与世界。该书是目前为止揭示“联储局之谜”的核心著作。
在“ ”框架下,要实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具备一个能与之匹配的金融支撑与 金融合作体系。本书运用理论研究、案例考察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立足于东盟各成员 部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互动规律,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东盟各成员国金融结构差异和发展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书上篇探讨了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互动机理和差异性金融结构“互嵌”的“耦合”,分析了中国-东盟全面金融合作的充分必要条件,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金融需求与支撑、中国-东盟金融双向开放体系创新、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框架设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进展和现状的梳理,研究了中国-东盟基于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互动的金融合作机制,以及基于金融结构“互嵌”的中国-东
《现在终结萧条!》内容简介:谁说2007年开始的经济大衰退已经成为历史了?看一看美国——2400万美国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经济增长异常乏力;再观察一下欧洲——欧债危机如毒瘤一般四处蔓延,欧洲央行政策错误百出,从国家对民众信心备受打击……克鲁格曼把当前的经济环境比作希特勒执政时期!这一切无疑都是悲剧,但是难道我们就只能接受这种状况?“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振臂高喊出他对这些困境的回答。我们曾经见证过这种场景,也知道该怎么做,但我们缺乏的是采取切实行动的意愿。克鲁格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详细阐述了应对这场危机迄今为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我们该如何看待通货膨胀?我们的经济结构出现问题了吗?我们需要放松金融机构的管制吗?房地产问题如何解决?需求问题如何应对?作者信心百倍地指出
《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全面介绍了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颇大的几次经济危机,分析了危机产生原因及各国、各地区应对危机的政策、举措。在此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现状,比较中外区别,提出了中国应对经济危机应该采取的对策。
迈克尔·米尔肯被誉为“美国金融界影响力仅次于J.P.摩根的人”。他曾影响并改写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经营模式和政府监管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米尔肯为首的“华尔街四大金刚”,组建的内幕交易网破坏性之大、波及之广、情节之恶劣、影响之深远,在金融无人能出其右。他们利用资金、人脉优势和监管漏洞,疯狂进行股价操纵、内幕交易和恶意并购。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投行到上市公司、财经媒体、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相关机构都涉及其中,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以致媒体评价,这个案件是世界金融代表性的犯罪案件,其他的金融案件,都只能说是这个案件的缩小版、删减版或复制版。这个案件直接促使美国新证券法,间接引发了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和1989年的日本股灾。美国花费十余年才走出了这次金融灾难的
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既有金融体系和监管架构的反思、批评声此起彼伏,并开始掀起新一轮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大变革。本书作者根据历时三年多的跟踪研究,利用大量的一手资料,从微观到宏观,梳理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欧盟、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在推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及其潜在影响,并探讨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实践,以及中国如何善用金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避免重蹈美国覆辙的问题。
在“ ”框架下,要实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具备一个能与之匹配的金融支撑与 金融合作体系。本书运用理论研究、案例考察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立足于东盟各成员 部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互动规律,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东盟各成员国金融结构差异和发展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书上篇探讨了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互动机理和差异性金融结构“互嵌”的“耦合”,分析了中国-东盟全面金融合作的充分必要条件,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金融需求与支撑、中国-东盟金融双向开放体系创新、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框架设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进展和现状的梳理,研究了中国-东盟基于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互动的金融合作机制,以及基于金融结构“互嵌”的中国-东
《金融危机下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研究》对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撤资中国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跨国公司撤资有着一般企业市场退出的规律性动因,金融危机冲击放大了上述现象,但中国并未出现跨国公司撤资潮。从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应建立跨国公司撤资的监督、预警和特定情况下的干预机制,降低和避免跨国公司撤资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