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孕育碳红利,这是一本摸清 碳中和 战略背后行业变动规律的财富风向书。 本书分为四部分: 追根溯源 从6次生物大灭绝出发,洞悉 碳中和 背后的政策逻辑; 指明黄金落点 7大传统行业遭遇挑战,5大新兴行业趁势而起; 着眼区域经济 全景式展示中国绿色经济版图,探明各地区应对能源转型的布局,这将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放眼全球经济 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 碳中和 目标,究竟谁会拥有碳资产的全球定价权? 全球能源巨变,碳红利将是这一代人的财富分水岭。这次,你选择站在分水岭的哪一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逐渐下降,并呈现出将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有效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亦即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实际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的政策实践已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审视。在本书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分析了导致利率下行的诸多原因,并结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实践例证,深入探讨了低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实际影响。
本书是一部货币经济领域专著。其独到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货币经济理论模型。该模型把微观企业的逐利行为、货币的创造机制、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均衡联系到一起,给出了均衡解,并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冲击进行了动态模拟。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炼出了 宏观经济五种思维能力 (宏观、周期、货币、均衡、战略)以及 宏观经济九宫格 (经济增长率、利息率、货币增长率、利润率、通胀率、汇率、债券收益率、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等分析方法。本专著的核心观点有:(1)货币、债务、资产价格、增长、收入、物价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可认为是一体多面。(2)在评估经济表现时,应聚焦于货币价值量的增长率,而非其绝对量、增量以及增量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3)名义GDP增长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4)房地产是重要的货币创造器。(5)物价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经济学在起作用。 从租房到拼车,从经济增长到消除贫困,达龙 阿西莫格鲁、戴维 莱布森、约翰 A.李斯特三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确立了优化、均衡和实证这三个关键概念,用以解释人类的各种行为。优化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和企业如何做出佳选择,均衡展示了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主义则利用数据来检验和支持理论。 本书以现代生活的诸多真实事例为起点,摒弃了传统经济学教材中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公式和陈旧案例,并加入博弈论、不平等、拍卖和议价等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帮助读者更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经济思维。 读完本书,你将发现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和预测他人的行为,比如该花多少时间浏览短视频,和人谈判时如何获得好的结果,怎样叫网约车更划算,明白哪种政策更有助于
《高级宏观经济学(第4版引进版)》是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入门读物,主要目的就是讲解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及其相关的主要理论。《高级宏观经济学(第4版引进版)》一方面可以帮助不打算继续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了解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需要继续学习高级课程并从事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打好基础。 《高级宏观经济学(第4版引进版)》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领域,不仅包含了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大量讨论,还分别用几个章节专门讨论了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预算赤字的问题。对于每部分内容,《高级宏观经济学(第4版引进版)》中都详细介绍和讨论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各种相关理论。全书的讨论都着眼于现实中的重大经济问题,虽然书中广泛应用了各种模型和技巧,但这些模型和技巧本身并不是目的,
本书纳入了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新颖观点、*议题和现代方法,不仅重视新的理论发展,更注重近年来证实或证否既有理论的经验性研究。具体看,本书分为四篇共11章:*部分(第1章)国际宏观经济学导论简要介绍本书涉及的三大议题:汇率、国际收支及相关应用和政策问题。第二部分(第2-4章)首先介绍与汇率和外汇市场有关的基础知识,转而分别论述长期汇率决定的货币理论和短期汇率决定的资产理论,并进一步说明二者是如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以及这个完整的理论在不同汇率制度下是如何运用的。第三部分(第5-7章)除了介绍国际收支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开放经济凯恩斯模型外,更重要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点是将国际收支与金融自由化的成本收益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源自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的宏观经济活动的实际收益 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学
宏观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宏观数据是观察经济运行的窗口,也是分析济形势的根基。但很多耳熟能详的宏观数据,多数人对它的统计方法、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析,理解并不透彻,以此为基础做宏观研究也易出现偏差。本书作者长期在金融机构做宏观研究,以"实用和有价值"为导向,对常用宏观数据做系统和深度的分析,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全书一共分为14章,分别从GDP、工业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基建、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金融数据、PMI、外汇数据、财政数据角度展开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有的还有具体案例分析。本书受众面极广,可以作为金融从业者、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对宏观经济感兴趣者的枕边书,成为他们掌握更高阶应用宏观知识的敲门砖。
本书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系统阐述了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周期的关系等。本书梳理了土地财政的发展历程,从土地财政与房价、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与投资结构、土地财政与经济波动的角度论述了土地财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本书根据已有文献分析了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土地财政的影响,对土地财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又从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周期,房价与汇率,基建投资扩张、土地财政与生产率下降,房价调控、地方政府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得出了结论和对策建议。
这是一部由当代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用词简洁但非常有穿透力,寥寥数语即将经济学原理说得精髓尽现。本书新颖的结构安排和寓原理于真实世界分析的叙述方式,把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如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开放经济等说得通透明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中理清思路和方向。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增加了更多的 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 案例,适合初涉经济学的读者使用,也适合学习过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细微之处的读者阅读。
本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 一流学科的生成与治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BIA170168)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政策的总体特征及演进规律;中国省域 双一流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中国省域 双一流 政策的典型特征及主要问题;中国高校 双一流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学院如何实现高成长 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的探索;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及网络协同演化机理 多案例的比较研究;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与生成机理 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像高收入经济体经历的那样,中国在人均收入达到门槛值以后也迈入了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期。 这一转型既反映在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性变化上,也反映在城市格局的变化上。例如: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增长越来越落后于对教育、医疗和体育文娱的服务消费增长,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甚至城市面临淘汰压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竞争中获胜,大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经济结构转型还改变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宏观经济波动从工业化高峰期的 易热难冷 转向了 易冷难热 。本书结合高收入经济体的经验,深入剖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短板,重新审视了当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主流观点,并提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作者还特别指出,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观念的挑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底层矛盾。观念是制度和政策的核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研究成果,主要是大学教授们的学术论文和投行研究团队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前者或侧重理论模型的构造与数字模拟分析,或在给定的理论假设下拿一大把数据做实证分析,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也只能是一知半解的、碎片化的或雾里看花的。相比较,投行研究团队的宏观分析报告更为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短期发生了哪些变化,细致解读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的各类新出台的监管新规或产业政策等等,但短期化和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那么如何才能系统把握中国经济问题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体制根源,了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洞察中国经济金融转型的要义和瓶颈?本书作者潘英丽长期从事MBA和研究生、博士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撰写的这本《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是对其30余年关于宏观经济
本书旨在分析宏观经济管理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作者以农耕经济作为分析起点,围绕每个阶段活跃的要素,从连接性、规模和互动反馈等角度,探讨随着经济阶段的过渡演变,活跃的要素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变量,哪些机制和结构放大了经济波动,不同阶段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以及微观反馈机制有何特点。 书中的论述按照历史演变、微观基础、宏观涌现的框架展开,着重分析数字经济的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机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征,描述这些特征如何显著或根本性地改变了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过程、企业与市场边界、财政汲取方式、信用创造方式、金融风险传递、政策传导机制和微观主体的反馈行为,以及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而推动宏观管理体系的变革。 概而言之,本书试图呈现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渗透,宏观经济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自2014年起推出 两会 专家学者笔谈品牌活动,聚焦中国经济动态,分享改革谋略,并按年度结集出版,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热烈反响。本书延续了往年笔谈专辑的编写体例,收录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撰写的38篇时评文章,主题涉及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宏观调控、产业发展、民生建设、企业创新等各个领域,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 十四五 规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发挥北大经院作为国家智库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 参考,引领着经济学界的研究者勇攀经济策略的新高峰。 是否应继续发债是近年来宏观经济的焦点议题,尤其是2023年新经济学家智库学者的公开辩论,将这一争议推向高潮。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背景下,如何权衡加大投资力度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成了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本书汇集了24位一线经济学家的真知灼见,涵盖多个维度的解读,包括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影响、市场动态等方面。每位经济学家都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债务、投资和消费展开了推心置腹的探讨,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及研究人员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思考和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