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两版相比,第三版的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研究对象上,对“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关于国民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焦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分析,本书前两版对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三版*章明确提出,从世界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虽然这一学科从名字上看有些国外色彩,但实际上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学科渊源与其从国外去寻找莫不如从自身挖掘,其学科边界、研究对象与其同其他学科去比较、界定,莫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如果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国民经济学学科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第二,在体系结构上,在前两版“三篇结构”的基础上调整为“四
托马斯·J.萨金特所的《宏观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网络、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介绍了有限理性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均衡与变化、预期与行为、数据结构,以及该领域已有的模型和探讨,尤其注重了实验和实例。这本书是萨金特该领域的代表性*作,概述了其研究所涉及的论题,介绍了使用的分析工具及其在一系列模型中的应用,指出了该理论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潜在方向以及它的一些限制。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中探讨的各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本书不仅帮助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帮助分析中国面临的一些政策问题,它还有第三个重要作用。在今天高度联系的全球经济中,我们不仅要理解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世界其他经济.这点很重要。贯穿于《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中心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差异。
本书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本书是国家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判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著作。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聚焦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展望中国经济走势;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去产能、房地产市场走势、企业债务其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关注收入分配与就业命题,重点讨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和就业形势等问题;就政府债务、M1/M2变化、人民币汇率、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粮食去库存、交通物流、能源消费等领域进行了专题研判;以区域增长格局新变化,研判区域经济的走势,探讨了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路。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新的解释。本书基于量化研究视角,主要收录新生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成果,用中国数据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李海明的《检验劳动价值论:方法与证据》,马梦挺的《价值、生产价格的经验估计方法:应用与评价》,荣兆梓、陈旸的《B转形问题体系:模型与计算》,冯志轩的《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和利润平均化: 一个经验研究》,骆桢、李怡乐的《*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关系与基于中国数据的估算》,李怡乐、 孟捷的《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及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李怡乐的《工人力量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赵峰、赵翌辰、李帮喜的《马克思两大部类模型与中国经济的宏观结构: 一个经验研究》,李海明的《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
大多数关注政府行为的政策意义的经济学书籍,会在考察它们是否对所讨论的问题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分析那些意义。而这些分析几乎很少会考虑到实践意义,以及对业务经理、金融分析师和普通投资者而言很重要的策略。 在本书中,作者尝试对上述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作者尽力阐述刺激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表现的。除此之外,本书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向读者展示如何跟踪政府政策的重要影响是怎样在经济中传导的,继而揭示对从投资组合经理、金融分析师到企业战略家、政府官员这样的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帮助的投资意义。
近几年, 《资本论》研究越来越热, 和 社科基金的很多重大重点项目都与《资本论》研究相关,相关研究论文、专著,以及高校中硕士博士论文,《资本论》相关研究也呈逐步上升趋势。本丛书是作者 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辅助成果,作者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前沿论著,挑选其中的学术精品,汇编成书,拟于2020年交稿,2021年出版。 “《资本论》研究前沿译丛”围绕《资本论》研究相关议题,以学术研究的视角,汇编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 成果,对于开拓 《资本论》研究视域,推进当前 《资本论》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