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温 H.霍尔、内森 罗森伯格主编的《创新经济学手册》集合了全球创新经济学研究领域杰出学者的重要成果,清晰描绘出了创新经济学全貌,可谓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开创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书中着重探讨了创新过程、创新政策、创新测度等重要议题,对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政府创新治理能力等都有相当的启示。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展,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全书共2卷,本册为第1卷。
01 古代遗产:欧洲的源起 Das Erbe der Antike 即使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从未自视为 欧洲人 ,发生在地中海古代文化区的重大事件以及关于自由、帝国、信仰的思想传统,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欧洲人身份的发展。 02 基督教的传播与国家的建立:700~1200年的欧洲 Christianisierung und Reichsbildungen: Europa 700 - 1200 异教的欧洲开始了漫长的基督教化,庞大的帝国与一系列新王国崛起,皇权与教权明争暗斗,欧洲的轮廓也在这个事件层出不穷且充满戏剧性的时期逐渐清晰。 03 边境体验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欧洲 Grenzerfahrung und monarchische Ordnung: Europa 1200-1500 中世纪晚期君主统治秩序逐渐明确,生活在边缘社会的人们却经历着交流、排挤、复合的生活,而蒙古入侵、鼠疫暴发和发现美洲等新事件也引发社会心理的深刻变迁。 04 宗教战争与欧洲的扩张:1500~1648年
本书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为指导,经过作者5年的调查研究积累成书。本书从历史发展、现状解析、动力机制、发展难点、机遇挑战、空间规模、战略方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以及全球化视野等诸多视角,对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做一个较为详尽的剖析,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小城镇的真实全貌,探索了小城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本书作者结合立法、体制机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等发展核心要素,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本书基于庞大的文献和海量的权威数据,数据分析严谨客观,容深入浅出,语言平实流畅,是当下关于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的匠心之作。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潮汕经济史稿》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潮汕经济史稿》的古代部分,叙事自先秦时期始,至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止。中册为《潮汕经济史稿》的近代部分,叙事自1860年汕头开埠始,至1949年止。下册为《潮汕经济史稿》的现代部分,叙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始,至2010年止。全书描述了各历史时期潮汕经济发展的背景、主要动因、基本特征、演化过程及其对潮汕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这是一本记录贵州交通巨变的书,在贵州资源富集却经济贫困的境况下,国家与地方人民一起合力克服重重困难,打破道道阻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修建公路水路,有力地促进了省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本书在总结全球及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政策环境、行业发展、重点区域、色园区、企业运营、高校动态、前沿机构等多个维度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和剖析,并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全书分为综合篇、政策篇、热点篇、领域篇、区域篇、园区篇、企业篇、学院篇、机构篇和展望篇10个分32章。 本书尝试通过进一步明晰未来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研究未来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脉络,在对各级领导门及地方相关机构起到决策支撑作用,为未来产业发展和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安徽实证》章导论首先给出选题背景,即我国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提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其次对与本选题相关理论(集群理论、共生理论和竞争力评价)行了文献综述,暗示集群的内共生本质是研究的逻辑起点;设计本书的技术路线,确定研究方法,并指出本书的创新所在。第2章从集群的本质分析开始,指出集群就是一个包括共生企业(内共生)与共生环境(外共生)的复合共生体,其共生进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共生体的内共生动力和环境的外共生诱导力,前者是集群发展的原动力。第3章研究集群竞争力的测度方法。第4章从创新角度研究集群发展路径。第5章从效率提升角度研究集群
本书为“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的一本。本书对一百多年来香港与内地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香港在改革开放中的特殊功能、香港对内地体制机制改革的促进、香港对内地城市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积极助力等,论述了香港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同时分析了香港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讨了香港在中央政府和内地的支持下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平衡的策略选择,并对香港通过在创新、金融、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实现与国家同步发展做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本书从综合、行业、地区、园区、企业、政策、热点、展望八个角度,分析总结了2022年我国原材料工业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情况,并对2023年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全书遵循了赛迪智库原材料工业发展蓝皮书的一贯体例,共8篇29章,包括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园区篇、企业篇、政策篇、热点篇和展望篇。
本书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契入,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态评估—驱动机制—模式选择为主线,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估和驱动机制,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选择,以及每一种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定量评估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及其变化特征。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简史(1949-1960)》是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撰写的一部关于台湾20世纪50年代经济转型的专著。许多人误以为台湾生来就是市场经济,其实不是。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时,台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2/3以上的产业为公营,政府严格管控着各种经济资源与活动。当时的台湾,农业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对外贸易几乎停顿,可谓危机四伏。令世人惊诧的是,国民党竟然很快在台湾站稳脚跟,10年间经过一连串大规模财经改革,使台湾经济脱胎换骨,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而且是个效率高、生产力强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这一连串的改革与转型,造就了台湾长达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社会及政治的转型。那么,这场革命性的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决策者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公营企业该如何改革?私营企业
《区域经济分析与ArcGIS软件应用》是GIS在区域经济学科领域中各种应用的集中演示,也是作者在总结自身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基础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二是实操部门,包括ArcGIS软件概述、空间数据基础与处理、区域经济可视化表达、区域经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分析、城市腹地范围的划分、可达性的度量、区域经济影响因素、区际经济联系,也涉猎更前沿的夜间灯光数据应用。《区域经济分析与ArcGIS软件应用》配有大量具有实际背景的应用实例并给出其详细的操作步骤,相关实例的数据获取可关注公众号(曾冰在路上)。《区域经济分析与ArcGIS软件应用》强调新颖性、实用性、技巧性、全面性和实战性,注重由浅人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
本书着重考察了1949年至1980年代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而展开的生产组织与生产动员,并将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实践和制度安排,以及工业组织内部成员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的因应与行动,作为论述重点,以工业重镇上海作为研究个案。
作为一个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问题,渝西经济走廊经济的发展牵涉的方面很多。由于受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本书只能就渝西经济走廊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些粗略的探索,不详与不实之处,还望有关同仁指正和谅解。 全书分为九个部分。本书的写作思路是:首先,根据经济区域划分的一般理论,分析重庆经济区域的划分;其次,对渝西经济走廊的整体概貌进行粗略的介绍;最后,利用经济区域发展的一般理论,分别就渝西经济走廊的人力资源、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对外开放、旅游资源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全书在写作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重庆文理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等有关单位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也得到了渝西经济走廊内许多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21世纪的10 3区域经济合作》,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1世纪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陈霜华博士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 10 3地区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利益攸关。10 3区域内各国地理位置相近,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各种重要资源相互补充,贸易上互为重要伙伴,产业结构上互有优势,市场需求逐步旺盛,各国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及日、韩对中国、东盟投资的产业比较优势是区域内各方经济互补的基础,为区域内经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10 3区域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为10 3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较高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较强的贸易强度指数、发展迅速的贸易投资合作为10 3各国进一步走向区域合作,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奠定了基础。日、韩对中国和东盟的投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内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