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该法案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行,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的“100%的准备金计划”。围绕着这一法案,被称为“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两个对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实,这两个集团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纯的学派,每个集团内部都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图克外,还有富拉顿和吉尔巴特;“通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尔、托伦斯和奥弗斯东。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约翰·穆勒,都站在银行学派一边;但在实际工作者当中,特别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当中,皮尔法案却赢得了许多拥护者。这本《通货原理研究》就是对皮尔法案的评论。
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通货原理研究》的讨论过程中,人们将会看到,所考察的对象存在如此之多的不确切、混乱和错误之处,这些不确切和混乱产生于讨论时经常使用的意义模糊和不确切的语言:例如,不加区别地把 金银 、 贵金属 、 金块 作为 货币 和 通货 的同义词使用;用 货币和通货 这样的词来表达 资本 的概念。 纸币的发行 即银行券的发行,表示在没有银行券流通的地方资本的纯粹预付 用 货币和通货的价值 表示利率和贴现率。用 货币的充裕和廉价,或者货币的稀缺和昂贵 表示利率的低或高,或利率的任一趋势。随意使用 通货或者流通的扩张或收缩 这一词语,而本来若要对实际情况作正确描述的话,应该使用的词语是信贷的过度扩张及随后的抽回。
本书旨在探索通胀预期作用下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发展方向。以“新共识”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中国通胀预期的性质和量度问题,以及通胀预期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下一步发展中的作用。从国债收益率曲线中分解出金融市场中长期通胀预期,发现并证明了央票利率可以综合地反映我国的货币政策动向,建立了以央票利率为代表并加入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新泰勒规则模型和中国的“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为变革时期的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但凡学过宏观经济学的,没有不知道菲利普斯曲线的。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是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联)。这一关联一直以来就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请出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几位大家(既有老牌经济学家如加尔布雷斯、索洛,也有新锐经济学家如泰勒、曼昆、本杰明 M 弗里德曼),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存在、货币当局应如何行动的精彩辩论。这场辩论,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以及附录部分。上篇归纳外机构、专家学者对调整人民币汇率的种种看法,揭示各种论点的经济以及政治背景;指出人们在汇率变动方面认识上的“误区”,阐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提出如发行B债等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合理措施,并且告诉人们要结合国情理解市场变化的规律,结合我国政府调整汇率的主要考虑来判断变动的可能性,分析近期、中期和远期走势。下篇介绍风行世界的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新金融商品,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在内的规避投资风险的各种手段,详细阐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的运做流程。用心者可在程度上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深入研究,还在附录中介绍了国际上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世界上典型的汇率理论。同时用数量公式方法分析汇率变动规律,即通过比较我国实际采用的汇率政策与理论汇率—
本书内容包括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通货紧缩下的全球经济、通货紧缩下的投资策略以及通货紧缩下的企业和个人对策。作者的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该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内容包括:不断缩减的政府开支;中央银行的作用;美国持续的结构调整;国内的兼并和国外的结构调整;通缩性的高科技;国际互联网和大规模销售;全球性的放松管制;资源全球化和新市场经济;不断走强的美元;“亚洲感染”;亚洲复苏的漫漫长途;美国消费者将增加储蓄;由熊市激发的美国储蓄缺口保证通货紧缩的到来。
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该法案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行,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的“100%的准备金计划”。围绕着这一法案,被称为“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两个对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实,这两个集团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纯的学派,每个集团内部都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图外,还有富拉顿和吉尔巴特;“通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尔、托伦斯和奥弗斯东。大多数有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约翰·穆勒,都站在银行学派一边;但在实际工作者当中,特别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当中,皮尔法案却赢得了许多拥护者。这本《通货原理研究》就是对皮尔法案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