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沉寂多年的通胀魅影悄然在美欧发达国家浮现,并渐次展开,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因子。令人费解的是:为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多轮宽松措施都未能推升的通胀在疫情后再度浮现?为何本轮通胀愈演愈烈,引发美欧央行重拳出击?本轮通胀反映了哪些新特征、新趋势?美欧宽松措施的 放 与 收 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会发生怎样的深刻调整?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撷取多位论坛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辨析上述问题,以期全面反映通胀的成因与发展变化,厘清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帮助读者洞悉大变局下的全球通胀演变形势,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各种挑战做好知识储备。
从投资者、货币管理机构到政策制定者,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通胀已然消失。然而当下,世界各地的人们正面临一个极具危害性的新经济难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日益严重的巨大财富不平等局面。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陷入这一境地的呢?又能采取哪些应对举措? 经济学家简世勋从通胀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了决策者一直忽视的关键教训。他指出,从古罗马时期到美国内战,再到当下的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政策失误、主权国家的贪婪,以及社会对货币的集体信心缺失。虽然通胀时常沉寂,但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理解通胀发生的原因以及明确所需采取的措施,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层面的关键问题。 书中开篇介绍了当前全球的通胀形势;接着,深入探讨了通胀的历史及其与货币的关系、通胀所产生的非民主影响,以及消
近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固定收益产品规模的快速发展,产品类别的不断创新,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正日益成为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和重要配置资产类别
1940 1949年,通货膨胀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在 刺激与反应 的框架下,以微观经济主体中的企业家和民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应对通货膨胀的心理变化和行为选择;以时间为序,分别探讨不同时期各主体的心理特点。物价快速上涨刺激着他们的情绪和心态,从而使其预期和行为发生改变,无论企业家还是民众都在积极寻找对冲措施。虽然同受物价冲击,但是各个经济主体在财富实力、知识结构、社会资本和预判能力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导致了他们应对通货膨胀风险和实现资产保值的方式不同、效果迥异。 本书以史学研究为主,注重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间的整合,以期在推动民国物价史研究的同时,亦能促进社会心理学在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
本书以新常态阶段主要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特点正在发生变化这一现实作为研究背景,首先阐述了理清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对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继而从理论模拟与计量分析的测度入手,运用经济理论模型和较新的计量方法,以1996年经济 软着陆 至2016年的数据长度为基础,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机制展开了系统研究。
本书是欧文?费雪的代表作之一。全书详尽地解释了决定货币购买力的各种原理,并用这些原理研究货币购买力变化的历史,尤其是近期引发全世界讨论的“生活费用”的变化。本书还致力于用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证实这些原理,尤其重视考查和推究物价上涨的各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