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1920年代魏玛德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发行大量的货币而导致经济崩溃,当时的柏林街头满是饥饿的人,有人偷走用来装钱的篮子和手提箱,却把钱扔在原地。作者亚当 弗格森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向世人展现了货币崩溃的实况,从魏玛德国Z大的通胀欺诈阴谋中,告诉世人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书在“刺激与反应”的分析框架内,基于史料的收集与整理,重点探讨了 1940—1949年以民众和企业家为代表的经济主体对于通货膨胀的心理表现及相应的行为选择。研究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微观经济主体对于通货膨胀的心态变化,一手史料基本来源于上海档案馆和重庆档案馆,另外一部分史料来源于民国期刊报纸;并结合普通民众和企业家的日记、书信、言论等分析他们的心理,尝试解释其行为的合理性。 本书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使用了比较新的视角,将跨学科方法运用到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之中,涉及经济史、金融史、社会心理学和心态史等多学科领域。本书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释通货膨胀的冲击影响,将活生生的“人”的因素纳入经济史的分析之中,既分析了物价上涨中民众从恐慌、愤恨到 望的社会心理变化,又回答了微观经济主体各种行为的深层原
关于货币供应以及货币政策与通货紧缩的关系,本书在多处都有详论。概括来说,作者主要阐述了三个重要观点。其一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作者认为,通货膨胀孕育了通货紧缩;其二是通货紧缩的自我强化性质:如同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自我强化的;其三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作者首先分析了美国自8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