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以下简称《理论逻辑》)(1-6卷)和《续集》(7-8卷),分别收录了作者2007年1月至2020年3月和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论性短文、专业演讲、重要访谈以及回忆或纪念性文章,共计295篇,其中,学术性论文27篇,评论性短文56篇,专业演讲(讲座)文稿146篇,重要访谈63篇,回忆和纪念性文章3篇。《理论逻辑》(1-6卷)和《续集》(7-8卷)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分别于2021年3月和2022年10月出版。离《续集》文稿编辑截止时间2022年5月,时间又过去两年了。这两年,吴晓求教授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和学术研究没有任何变化,仍然忙于教学、科研、论坛、讲座和专业访谈,充实而忙碌。时而奔走于大疆南北,为中国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声,时而又沉静在书房和繁简有序的研究室(教授办公室)或讨论室,要么一人独思,
《品味期权》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通俗篇是从趣味的视角,生活中的案例出发,和读者交流期权的普及性知识;解惑篇是从问答的视角,层层剥笋的方式解答读者平时留言中的疑问;实战篇是从实盘案例的视角,用过去我在操盘中的真实案例回顾当时的心态与决策;问道篇是从数据的视角,以回溯测试的结果有说服力地向读者展示过去四年间的统计规律;爱智篇是从交易哲学的视角,和读者分享我们每一天交易中的思考与感悟。
本书以手资料出发,记录了中国资本市场3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过程,比较客观地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若干重大事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 股票热 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集中统一监管;从深圳股票认购证的 8.10事件 到股票公开发行的全国推开;从初的中国人民银行混业监管到成立中国证监会的分业监管;从以联办 白皮书 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设计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从计划经济下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到以国家体改委 黄皮书 为标志的股份制试点;从深圳大胆闯的B股发行到成功探索以H股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历史弥足珍贵的回忆。 本书从大国崛起和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以境内外金融危机事件为线索,思考国家金融战略和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推进注册制改革、规范理财市场发展、处理中
城投公司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契合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城投公司过度举债、低效投资等问题日益凸显,以城投拉动投资、以投资驱动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城投公司转型是大势所趋,既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要求,又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书分为回溯篇、转型篇和案例篇,系统总结了城投公司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制度原因;剖析了城投转型面临的外部约束和内部要求,从而提出城投转型的实质、总体思路与可能方向;选取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合肥五个城市中的典型案例,探寻未来城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是什么导致了货币的持续超发?如何看待中国的股市?判断中国房价趋势转变的关键点是什么?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大宗商品的涨跌周期如何界定?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 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三条主线,对上述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涵盖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大趋势,以及涵盖楼市、汇率、大宗商品等在内的微观趋势,让未来20年纤毫毕现。 本书带给大家的并非简单的结论,而是非常系统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既给读者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帮助读者认识、掌握系统分析趋势的基本方法。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趋势分析巨作。在本书中,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以的数据,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
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 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 ,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本书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型,稳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书由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江小涓领衔,由杨伟民、蔡昉、刘伟、胡鞍钢、薛澜、周绍杰等权威专家学者担任子课题负责人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关于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演进及前景的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解释中国发展奇迹的背后逻辑,从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转型与政策演进,以新发展理念为框架,从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对外开放等方面阐释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演变、发展实践与现实问题,并结合中国当下国情条件和长远发展战略作出思考和提供建议。本书适合从事经济研究的研
《中国发展报告2024》记录了2023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并收录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有效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趋势和影响》《准确认识数据的经济特性》《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 双碳 进程》等五项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心对中国发展的新认识和新思考。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