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系统阐述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的历程和对改革开放应该澄清的一些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但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不该市场化的领域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要进一步对现行财税体制进行全面、系统、整体性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对今后一个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发展和财政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推动各级财税部门及其他政府相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长楼继伟亲自担任主编,组织编写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书,就财税体制的历史演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
.
本书在汲取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精华,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一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转轨的原则策略,全面讨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1998年被评为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本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本书以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围绕基于超常投资力与超常购买力之上的超常增长,对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增长与低波动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超常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维市场体制;本书还研究预测了中国至21世纪中叶的经济高速增长趋势,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打造国家发展战略基金、建立国家理财体系等建议和构想。 作为国内部系统分析至2049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的原创著作,本书对于解答中国发展的种种疑问,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不变初心,是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客观要求。 本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认识和解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关重点、热点问题。全书从十个方面,重点解答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怎么来的? 怎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怎样实现? 。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特别是广大乡村振兴干部更系统地读懂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干部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把理论武装转化成为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
由包月阳编著的《20家跨国公司建言中国改革/中国智库》聚焦“跨国公司建言中国改革”这一主题。围绕金融市场、贸易与投资、企业改革与产业升级、能源与环保、粮食安全、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七项议题,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波音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壳牌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联合技术公司、日立公司等20家知名跨国公司分别撰写研究报告,以国际企业视角解读中国日益深化的改革,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建言。
为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应该找准重点、难点,重点领域下重手,越是供给抑制严重、垄断和管制厉害的地方,供给侧改革就越有重大意义。因此,除了放松三大供给约束,解除对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之外,还应该确定几个几大重点行业,比如医疗、能源、教育等等,迅速出一些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尽快实施,才能真正快速扭转经济颓势,凝聚改革共识。 为了避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于口号、落不到实处,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中,需要避免三个误区: 个误区,就是不能把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炒概念救不了中国。2012年,我们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当时的供给侧改革的确需要引起关注,要撕开一个口子来推动这个理念和经济管理思想。如今中央已经确认了这个方向,再继续停留在炒概念和探讨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演进过程,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政府与市场关系清晰,运作边界明确,政府监管市场既不会错位、越位,而又能激励市场主体聪明才智的高效政府不可能一蹴而就。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说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揭示其中的国家、市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还应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生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社会。简言之,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演进的动力研究,为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作出正确的解读,也对其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说明,并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进行有效的探索,为缩短和减轻社会主义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探索/国企党建丛书》既有理论政策阐释,又有实践经验介绍。力求使读者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为打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持久战和攻坚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中国农村零售业成长与创新——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由梁佳著,初步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对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程度*;零售业者自身的经营实力对新市场破坏战略的实施具有显著影响;竞争环境压力对现有破坏战略的实施没有影响;破坏性创新对农村零售业者市场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治经济学论丛》第六辑包括《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以功能评价效率——国有企业定位问题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四本论著,这些论著所讨论的问题,从一些侧面反映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趋势,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成果。 《政治经济学论丛》第六辑是由《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组织策划的,其中, 《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和《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两部论著由在本刊发表过的相关论文和报告编辑而成。 《政治经济学评论》(季刊)正式创刊于2010年,主办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本刊的编辑方针是: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关注重大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在GDP赶超战略快速推进的同时,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和谐相悖的变异现象,比如产业结构畸形、“三驾马车”跛足、房价和物价高涨、保障体系残缺、高碳经济引发严重污染、社会资源浪费严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悬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很多劳动者还不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等。而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增进民生福祉,导致政府行为发生变异。而人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倾向,实现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经济转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 针对这一情况,党和政府及时对经济发展方略作出了调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
......
《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以作者赵文祥、刘岩老师2002年以来主持和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辽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立项的9项资源型城市转型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国务院确定的6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69座中央财政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全面、系统、新近、翔实的资料,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以“转型”为路径的突破资源诅咒的历程,进行了全程梳理和全景式的透析,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和分布、资源诅咒的表现和根源、转型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突破资源诅咒立法与规划、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面转型、规范矿产开发、建立长效机制、体制创新、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等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的思路与远景展望。《中国式突破资源诅咒》注重实证,理论总结于实践,针对性、应用性强,适
首先,本书探讨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系统困境与风险。以现代性建构为主题的社会系统转型是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情境,中国在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各种困境,值观体系陷入混乱等等。其次,本书探讨了如何以系统创新探索多元现代性的中国道路。走出系统困境要求探索多元现代性的中国道路,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以系统创新突破系统困境。 后,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凝聚改革共识、制定改革战略以推动发展转型与系统创新。改革是推动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渐进式改革是现实的选择。面对改革乏力的现实,需要打破僵局,以民主凝聚共识,汇集社会各界力量以推动改革与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看到,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这时需要以*的勇气推动改革创新,在发展转型与系统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叶超编著的《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本书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抑制。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些阶段的要素供给自身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因此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软财富行业,同时在传统硬财富制造业上培育更多的软价值。因此,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扩大减税力度,并且进一步从供给侧深化改革,提高金融供给,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土地供给效率,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劳动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成本,以降低企业成本为起点的新供给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