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 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存在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适应市场和改革需要的转变。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金场、信息场、名利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法治市场,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因此,本
《理念的力量》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理念的力量》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一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理念的力量》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在三十年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他们的研究和建言不仅成为经济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成为普通民众了解和预测经济生活的重要资源。 吴敬琏、周其仁、厉以宁、张培刚、樊纲、张维迎、张五常、林毅夫、杨小凯、陈锡文、茅于轼、陈元这十二位经济学家,他们处于政府与民间的夹层地带,不仅面临公众舆论和官方压力,同时也需要面对内心良知的拷问。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高层经济智囊的?在高层决策和人民利益之间他们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通过回顾他们的生平、梳理其学术思想的变迁,透射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转接以及经济思潮之流变。其中不乏名噪一时的社会热点以及围绕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等重点事件的各种思想的交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本书以笔者考察的亲身经历和数十年研究的心得为基础,试图以较为通俗的语言描述阿里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古格王国传奇般的历史、雄伟的古格故城和其他古格王国时期遗址的概况;详细介绍古格王国时期都城发展的曲折过程,特别是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梳理古格王国与周邻国家、地区的交往与战争;剖析古格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复原古格文明的实面貌,带领读者认识古格王国和古格王国遗迹、遗物,领略古格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的思路是把消除传统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束缚作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把中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从而潜在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促进高速发展的各种贡献因素。首先,本书作者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作者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如从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扩大角度回顾了共享发展过程,从产业调整与结构变化以及区域战略演变叙述了发展如何增进协调性,讲述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从竞争环境与企业改革观察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后,
......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
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批判精神的学者! 《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一本振聋发聩、敢想敢说的书! 刘胜军是近年崛起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思想敏锐、观点独到、见解深刻、文笔洗练,且率真直言。这部文集荟集了他的一些非常有影响的文章,迅速、即时、深刻和尖锐地直击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理性分析、现实评论和改革呼喊。这本书目光犀利,立场鲜明,敢想敢说。因此突破了对改革的常规认识,使人振聋发聩。
本书呈现了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书中主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化的功能定位和模式选择,并预测了未来30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阐明了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所需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支持。本书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材料丰赡,视野宏达,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创获。
30多年前,经济特区、联产承包、恢复高考、市场经济……中国找到改革突破口,经济从此一路昂扬。历经30年,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种种社会矛盾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普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面对重重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面对16项60条改革这一辉煌蓝图,为何不少人却深感被掣肘,从而踯躅不前? 我们需要指引。 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成思危、韦森、孙立平……面对改革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中国话语权的经济学家、精英学者集体建言——如何突破利益藩篱对改革的拘绊?如何让改革举措从空中落到实处?如何有效反腐?如何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个人的机会又在哪里? 从国企改革到反腐斗争,从改革的突破口到具体的落实方式,从土地的城镇“神化”到人的城镇化,从政治改革、社会改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回顾了1984-1993年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1993年下半年的紧缩计划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1993年紧缩计划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仍然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紧缩政策交替的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