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珠江三角洲的透视》内容简介:章从村落自主到国家主导的乡村都市化东莞虎门大宁的个案研究;第二章乡村都市化与地方现代性西樵民乐的个案研究;第三章征地村落的适应与发展广州城北亭村个案研究;第四章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珠海市唐家湾镇个案研究;第五章“村改居”后的社会发展中山市小榄镇盛丰社区的个案研究;第六章志愿服务与都市化顺德大良的个案研究;第七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深圳龙城街道凤东社区个案研究。
《城市化与空间正义: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批判与未来走向》立足城市化这一中国时代发展的大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城市化发展历程,深刻剖析城市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化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是空间非正义问题,走向空间正义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当下和未来之路。《城市化与空间正义: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批判与未来走向》在系统分析马克思城市化与空间生产、空间转向的基础上,探索了空间正义的理论经纬和本质规定,并进而探索了走向空间正义的新城市化道路。在理论上,深化了城市化问题研究,创造性地探索了空间正义的理论内涵、发展逻辑以及走向空间正义的城市化道路等;在实践上,契合了中国正在推行的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要求;在学术上,创造性地研究城市问题和城市道路并提出了城市化的未来构想,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城市空间作为社会与经济活动的中心,明显的反映了复杂转型过程中的种种表征,并且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由一些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完成。《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提供了一种会新审视中国城市发展和建设问题的国际思路,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转型,从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政策等多角度阐述了中国近20年来城市发展,空间演变与规划等领域的变化,尤其重视探讨城市研究的动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可作为中国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城市社会学研究人员新闻记者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从我国城镇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总结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阶段与特征,剖析了传统城镇化的困境以及中心城区、新城区、小城镇三种不同类型空间区域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设计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路径以及中心城区、新城区、小城镇三种不同类型空间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实施的政策保障建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汇编。《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汇集了国家及各省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陆续出台实施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对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定不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
城市住宅小区是社区的构成单元,是社会的细胞。随着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住宅小区得到了的发展,住宅小区的社会结构、物权保障、共同治理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深切关注。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中国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8月~2007年6月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西南部省份的12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2007年11月,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与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联袂举办了“住宅小区和谐治理:制度、体系、机制”学术研讨会议。本书即是由调研报告和会议论文组合而成的一本文集,探讨了四个专题:,业主组织治理机制;第二,业主自治理论与经验;第三,业主参与行动;第四,境外社区业主自治的制度与实践。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本书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城市形态新的研究方法,即要素分析法,并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这种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当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并不是只有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和模式,而且本书所提出的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必定存在不足之处,但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的今天,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肯定会更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