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横冲》选编的内容,既有鲜活的改革实践,印记了武汉这座城市改革发轫之初的历史轨迹,记录了同志在市长岗位上,在省、市委的领导下,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顺应历史,敢为天下先,不断开拓进取,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心路历程;又有系统的改革理论,反映了同志注重综合改革、全面改革的改革理念与思想。 《汉水横冲》名为《汉水横冲》,取自唐代杜牧《寄牛相公》中“汉水横冲蜀浪分”的佳句,意为华中重镇武汉,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大胆改革,使改革—浪高—浪地向前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值此之际,对武汉城市改革这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改革试点的经验作出理论与实践上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推动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 牛鼻子 ,以更大力度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全书分为战略、产业、社会、文化与生态等四大板块,全面分析首都都市圈发展状况与问题,聚焦首都都市圈战略规划、产业协同、社会融合、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注重学术性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于专业视野从不同维度提出高水平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对策建议。全书分为战略、产业、社会、文化与生态等四大板块,全面分析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状况与问题,聚焦北京数字经济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城市竞争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注重学术性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于专业视野从
为深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优劣得失,本报告从影响力的角度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构建了湾区影响力指数(BAII)和湾区城市影响力指数(BACII)的三级指标框架。两个指数的一级指标均为经济影响力、创新影响力、文旅影响力、宜居影响力和形象影响力。依据指数框架,本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指数进行了测量,对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发展的优势与机遇、不足与挑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进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本书试图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四大湾区及其主要城市的影响力发展态势,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与影响力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2年,错综复杂的 经济形势给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带来了许多新要求和新课题。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紧扣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领导工作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抓住事关宁波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剖析问题症结,挖掘创新亮点,探索发展思路,寻求对策措施,取得了一批质量高、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从中遴选了部分研究成果,从城市、经济、产业、企业、民生等方面分为几个篇章,结集为《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宁波样板——2022宁波发展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和研究交流。
德国当代住房保障体系始于魏玛共和国福利住房政策,在二战后德国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的背景下逐步确立兼顾市场经济与福利保障的现代保障体系。然而,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颇为艰辛,期间经历了政治变革与社会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与纳粹极权统治。本书尝试从德国住房政策在19、20世纪德国历史曲折发展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政策延续与变化入手,以19世纪住房改革观在德国的兴起为起点,全面检视德国住房保障体系在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的发端、演变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本书对地方财政投资支出对房地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基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SVAR模型实证分析地方财政投资支出对房地产的影响。其次,探讨地方财政投资支出对房地产影响的非对称性。再次,对地方财政投资支出对房地产影响的省际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 ,基于VAR模型分析重庆市地方财政投资支出对房地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展望。
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
本书回顾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理论,归纳了城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以及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与模型。
本书是《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丛书》之一。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书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法,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在对高铁与创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高铁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理,以及高速铁路影响城市创新的空间效应、网络效应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同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研究高速铁路引致的研发要素流动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进而为各城市以高铁通车为契机,增强城市间联系强度,促进知识溢出,提升京津城市群整体创新水平提供对策建议。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城乡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以作者编制的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为基础,从经济发展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活水平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测度和评价了中国及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2006~2013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与进展,对各省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反映各省份在全国的相对位置,对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评价。
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颇具影响。时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一问题依然引人深思。 本书基于作者七年来田野调查的宝贵一手资料,立足于民众视角,搜集乡建运动亲历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资料,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梁漱溟所说的“乡村不动”的原因及文化内涵,阐释乡村建设运动与邹平民间文化之间的关联。 本书既是对这场乡村社会改革的历史回望,又希冀能为当代乡村振兴的探索提供思考。
巴黎是“19世纪之都”,是全法国房地产业的焦点,从初具规模到19世纪末繁盛发展,都是全法国追随的标杆。从街区的开发、建筑类型的多元化、商业销售的细化(广告的发达)、房产中介势力的壮大,法律上的成熟,巴黎将房地产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巴黎房地产市场视作一种社会产品,不仅揭示了一系列新的行动者和重塑现代性之都的神话的必要性,还揭示了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在阐释19世纪法国现代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上所起的核心作用。本书追踪了住房和地产在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是如何作为商业物件而运作,是如何在投资、投机、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间移动的,从而呈现了一部商业的城市史和一部城市的商业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 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需要补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和农村相互赋能、相互加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本书共分9章, 章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现实意义和动力机制进行综述;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乡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划分;第三章是总结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第四章是指出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短板制约并对分析问题深层原因;第五章是用科学模型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第六章是凝练提出广州城乡融合发展
本书系统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秉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的原则,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包括编制实施投融资规划、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加强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提高项目可融资性等。 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为主题,坚持创新性和实操性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和融资,针对地方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任务重和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融资难特别是资本金筹集难的问题,本书提出了基础设施分类管理和投融资模式转型的举措;针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专业能力差、管理水平低、债务化解难等共性难点问题,本书提出了投融资平台发展战略定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在率先研究和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际成果。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上海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加快了郊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工业重点向郊区转移、基础设施重心向郊区转移、经济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战略,使上海郊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本世纪初之后,上海根据中央要求,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和 了一系列关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5年 了《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2016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印发了《上海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三五”规划 》。本书旨在梳理总结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