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加快建立健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本书以“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理念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全业务流程智慧化管理需要,探索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并基于各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工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支撑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实现路径。
本著在 率先对美国大都市区的起源、形成、发展、影响和治理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入的考察,涉及层面 广泛,囊括了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经济、交通运输、族裔和阶级关系、地方政府体制、城市 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作者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流行的城市空间周期论(spatial cycles)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自己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理论——聚集扩散论,指出聚集与扩散是城市空间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运动,是同步发展和交叉进行的,并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从而形成了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形态。该理论可以使人在郊区化进程中看到城市的聚集过程,从而避免得出大城市行将消亡的悲观结论。
本书研究并发展了能值分析方法,提出了能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观,修正了能值基准及方法学,建立了国家、省、城市多级核算框架及NEADV2.0数据库,摸清生态家底;对城市代谢过程、城市健康水平、城市水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能值核算和评估;创新性地提出了覆盖废物流的城市生态过程能值模拟技术,突破了原能值方法无法覆盖废物流的瓶颈,弥补了原有技术对关键生态要素考虑不全的缺陷,开发了城市循环经济政策动态分析工具,实现了城市多种政策的耦合分析和调控。
本书系统阐述了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空间系统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则;从集成角度探索了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的机理,总结了高效利用国土理念下基础设施对功效空间构建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章到第四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部分,重点阐述基础设施的基本范畴、规律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空间建构功能;第五章到第七章为专题部分,重点讨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评价方法;第八章到第十章为实践部分,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对象,重点讨论其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组织与结构演化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和规划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具有强大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滨海城市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滨海城市独特的发展定位,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内涵的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塑造及环境生态的保护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城市相比,滨海地区城市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多样性表现在因地域、文化、经济、人口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城市定位与形象的差异。其复杂性表现在除城市普通工业与居住功能外,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水产养殖、旅游度假、沿海景观等是滨海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城市建设的同时又需充分考虑区域水环境保护与安全。因此,城市发展不能单纯遵循传统城市建设思路。 滨海城市的发展不仅要与内陆城市建设区别对待,具体的滨海城市更是要根据现有的发展趋势
本书系统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其韧性建设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重大引领作用。客观地评估了2019年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成长性态势,并增选了10个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对其进行发展潜力评价,提出了今后抗击疫情常态化的过程中有效建设韧性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书中重点研究和阐述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进展和未来展望;并对部分国家中心城市和代表性特大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的特色实践,以及部分国家中心城市韧性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推动解决后疫情时代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市韧性建设及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我国的城市化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1)2000年-2010年京津冀城市化的状况、扩展过程、强度及其生态环境影响(2)2000年-201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3)2000年-2010年京津冀城市化的生态环境胁迫与效应(4)京津冀城市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本书回顾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体育场馆的运营情况、经营困境、发展机遇;介绍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学校体育场馆、电子竞技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 金角银边 区域转化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情况以及面临的各种问题;分别从整体上和分区域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提出了各区域场馆的赛后利用建议;基于调查走访,以铭星冰雪、天津民园体育场、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动客空间(马甸)、福建冠深集团为例,提出了冰雪全产业链构建、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旧改馆和 厂改馆 升级改造、地方体育场馆综合运营的建议。
......
本书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基于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远景目标,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提炼 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总结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建议。 本书适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农村研究人员、涉农 领导干部和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参考。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 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 严重的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强度、结构,直接改变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过程,是碳排放和吸收的双重主体。本书探讨如何科学评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驱动和响应机制,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和动态演化,划分城市低碳治理分区,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路径和区域协同减排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转型,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所研究议题不仅属于当前学界的热点和前沿,也是我国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需求。 本书可供从事土地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整治与修复、城市发展与管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9》由中国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研究员领衔,全国近百名城市竞争力专家联合完成。本报告详细评价了中国291个城市的竞争力,形成了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及分项报告,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及分项报告,34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竞争力报告。 本报告延续了从城市看中国这一研究视角,提出“聚中有散:通向共同富裕之路”总体判断。报告以“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准与理想标杆”为主题,从 发展的实践中提炼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特征、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构建全球超大、特大城市的理论标准和我国的合理区间,对照发现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存在的问题,提出迈向健康发展目标的对策建议。本报告对各级政府部门、 外企业、相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1/2022》,以“共同富裕、节能降碳、城市 新坚”为主题,分为综论篇、论坛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和附录篇等六个版块。《综论篇》全面反映2021年中国城市发展状况,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安排了有关城市发展综述和城市发展十大事件,以及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化、城市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进展概述;《论坛篇》选登了知名学者的文章;《观察篇》力求从第三方视角观察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专题篇》围绕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案例篇》介绍城市治理中的 案例;《附录篇》收录了2021/2022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大事记、城市政策法规文件索引等。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 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 严重的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强度、结构,直接改变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过程,是碳排放和吸收的双重主体。本书探讨如何科学评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驱动和响应机制,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和动态演化,划分城市低碳治理分区,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路径和区域协同减排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转型,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所研究议题不仅属于当前学界的热点和前沿,也是我国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需求。 本书可供从事土地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整治与修复、城市发展与管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 为显著的人类活动,具有全球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特征,目前 约5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预计到2050年城镇人口占比将上升至68%。 城市化方兴未艾,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议题。入海口城市是一类特殊类型城市,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又普遍面临着气候变化、生态破坏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挑战。本书梳理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总结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在国内外 提出入海口城市的概念及内涵,以50个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为代表,分析研究了入海口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特征,探讨了8种入海口城市发展的特色模式,为世界入海口城市这一类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本书可供相关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及决策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城市、海岸带区域可持续
本书用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依据,以上海开埠以来一直到1937年抗战前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研究1843-1937年近代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所表现的特征,房地产交易制度的变迁,建筑结构类型的变化,房价、地价、房租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演变,以及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管理。本书通过充分收集、计算各个年份的建筑面积、地价、房价、房租数据,从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描述近代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力图体现近代上海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全貌,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旨在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今的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房地产估价行业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逐渐复兴并不断壮大。 本论文集由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主编。论文集围绕年会主题“房地产估价:回望与前瞻”,从不同的视角展现房地产估价服务的新领域、新亮点、新技术,为行业开拓市场、提高能力提供新思路;同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房地产估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推动房地产估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可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不负行业使命、建立良性竞争规则、推动行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