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的碳减排及零碳化是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零碳化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估认证涉及政策、技术、管理、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目前仍缺乏相关的统一标准。本书将从工业园区零碳化流程出发,依次讨论实现零碳化的开发管理、关键性技术、驱动要素及实现零碳排放的碳抵消、碳排放核算及零碳工业园区认证、基本建设方法和评价标准,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现有或在建的低碳、零碳园区进行整理分析。
空气没有形态,却对生命不可或缺。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软件恰如空气,无形、无界、泛在且至关重要。本书以工业软件重要的三类工具软件CAD、CAE和EDA为重点,兼述千差万别的行业工业软件,展现工业软件的发展逻辑,以及工业软件与制造业相伴相生而少为人知的独特形态。这里既有工程师创业家的英雄主义,也有资本的饕餮盛宴,以及政府精心设计的扶持体系,还有不露声色的企业用户反哺效应。 当前,工业软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回归到它应有的战略位置。本书语言活泼灵动,视角独具一格,以故事化的叙事体系,全方位解析工业软件及其发展特点。它提供了一个俯瞰万山众相的角度,适合所有关注工业软件和数字化制造的人阅读。
本书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面向2035年的战略研究。围绕空天海装备(航空、航天、海洋)、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民生装备(农业、食品、纺织、医疗),以及承压设备四个重点专题方向,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工业基础现状及重点领域短板,提出了“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建议,同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研究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布局及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史论结合,以生动史实切入,系统回顾了中国制造的复兴历程,并将中国制造置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洞察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剖析中国制造复兴的内在成因及其演进逻辑,透视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探究中国制造乃至全球制造业兴衰成败的一般规律。这是一本旨在讲好中国制造故事、建立民族工业文化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澎湃力量的 大众精神读物 。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中国制造复兴之路 用翔实的例证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制造是如何走上复兴之路的,概述中国制造在近现代不同时期(探索期、奠基期、崛起期和由大求强期)的演进历程,探究中国制造复兴的深层根源,展现大国工业崛起的荣光。下篇 中国制造能力修炼 细致考证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基本能力所在,从不同角度翻检影响中国制造演进的产业政策取向、重
本书系统梳理了汽车智能化的整体现状与趋势,从发展背景、功能应用和产业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发展背景方面,本书探讨了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业生态的转变。在功能应用层面,详细介绍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产业链层面,聚焦智能化关键零部件,分析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潜在瓶颈。针对智能化主题,本书创新性地展望了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格局和技术突破,展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新生态与新格局。书中提出了多项具体的发展建议,旨在帮助行业参与者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汽车产业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适合从事智能化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战略研究、市场营销和企业技术管理的专业人士,
本书系统介绍了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概念、分类、共性与区别;梳理了国内外不同时期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监管政策及产业发展状况,并对国内外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揭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同时,探讨了我国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基于大量案例分析探讨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保健食品与特医食品的产业发展创新途径,以期为相关政策的落地提供参考。
在全球能源竞争与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能源问题的严重挑战。《能源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应用》在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能源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分析了国际、国内能源情况与二氧化碳减排策略,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环境、贸易隐含碳、区域碳排放等维度对能源和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研究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令,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跃升,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面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新变化,面对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需求,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精准地把握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支撑科技创新决策、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但是,我国在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迫切需要突破决策支撑工具方面的瓶颈制约。 本书共分为 4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详细阐述了中国科技创新图谱的 建设背景及大数据条件下科技创新图谱服务于不同场景的技术框架
欧洲工业发展是欧洲文明变迁的一个重要面相。欧洲文明最卓著的成就及其展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便是工业化,或工业革命。本卷从欧洲文明的角度关注欧洲工业的成长,展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工业发展和变化的基本面貌,涉及工业的分布、组织和贸易,工业化的起源和差异、理论解释和分歧,等等。作者对工业革命起源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他强调民族国家与工业发展关系密切,政治和社会环境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关键而非相反。工业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先行者和后发者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优势路径。
《全员绩效考核指引》中分煤炭、电力、化工、运输等六个大类,本书即其中的 煤化工板块 ,具体包含三个子类:煤制油、煤制烯烃、煤焦化。根据《国家能源集团劳动定员标准》等文件,以及煤制油、煤制烯烃、煤焦化的不同岗位要求,共考核三个大类191个岗位的绩效。本书操作性和实用性均好,涉及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岗位具体、明确,可资其他煤化工相关行业借鉴。
本书首先运用1996~2015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与DEA、SFA和协整法的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其次,以企业决策为微观基础,构建了企业 进入-退出-创新 的产能过剩动态形成框架,在此基础上,刻画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而提出了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设,并利用2001-2015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后将政企合谋和企业创新相结合,刻画了 高端不足,低端过剩 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政企合谋 低端技术锁定 结构性产能过剩。进一步,借鉴 政企合谋 框架进行理论推导,提出研究假设。
本书主要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产业变革和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结构性和技术性决定因素,其中既有遵循新熊彼特主义(Neo-Schumpeterism)的长波经济周期、创新变革和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又有针对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私人航天的非线性创新和创业过程和技术变革趋势的探究,也有针对技术创业冲突、跨国公司知识传播、家族企业创新精神网络、创新和创业网络评价指标的分析。 本书分为三部分内容: *部分是结构变化与周期, 第二部分是技术变革, 第三部分是创业发展。本书对于从事技术创业和创新研究的学者、创业者和决策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发展现状、示范项目进展和相关的国际法规政策,分析了其大规模应用的障碍,并将CCS技术与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减排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并针对CCS投资决策问题,建立多种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讨论了国内CCS技术的采用对减排的贡献,燃煤电厂投资CCS改造的投资风险,以及电厂预留捕获接口的期权价值。基于评价模型,我们分析了气候政策以及补贴政策等对CCS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需审慎评估CCS技术推广使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适当加大对CCS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此外,相关CCS推广的财税政策的推出,还要视CCS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而定,后,我国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重点考虑如何对现有火电厂进行
本书以大型石化公司D公司为分析案例,以哈佛大学的克里希佩普、保罗希利和密歇根大学的维克多伯纳德在《运用财务报表进行企业分析与估价》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的哈佛分析框架理论为架构,对D石化公司上市与未上市两部分2018—2022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本书详细地比较分析了D石化公司各部分的财务指标与有关数据,解读了财务分析指标背后所代表的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的含义和质量,揭示了D石化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数据背后隐藏的实际经营情况,展望了D石化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 本书可作为石化企业财务人员提高财务分析技能、对本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工具书。
本书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为背景,围绕高端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重点论述复杂知识资源高效集成及服务的方法、技术和工程实践问题,以冀为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本书首先从方法和技术视角,阐述复杂知识资源的高效获取、组织、存储、表达和利用方法与技术,设计企业知识管理框架、知识管理模板和知识库;其次,从系统实现视角,论述知识资源集成服务管理平台构建和相应软件工具包的开发方法,以及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工程导入模式与流程;*后,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知识资源集成管理典型案例对所述方法、技术、模型与平台系统进行验证分析。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本书聚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阻滞,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因素,并试图为未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找到突破路径。
本论丛是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的部分呈现,已经出版的前五辑内容 丰富,填补了 外学术界的出版空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和影响。本辑为“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内容包括:《我与青海“三线”核工业705厂的不了情》《光荣与梦想:我和三线建设研究》《从目击者到研究者:我的 篇三线建设的研究文章》《从“我们厂”到我的杂志: 三线建设与我》《我在追寻三线历史中的爱与际遇》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清代矿业主要分布于西南边疆地区,尤以滇铜黔铅为代表。清代滇川黔虽然位于西南一隅,但其矿业不仅仅是一种地方产业,其影响遍及全国。从 治理的角度看,清代西南边疆矿业既是 边疆经济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对象之一,其成效也对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多重影响。因此,本书在边疆治理的视野下重新思考清代西南矿业,探讨矿业兴衰与西南边疆安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具体而言,本书主要探讨以滇铜黔铅为代表的西南边疆矿业兴起的原因与背景、矿业兴盛对边疆与内地关系的作用、分析矿业衰对边疆社会的影响及边疆危机中的矿产因素。本书认为,清代西南边疆矿业的兴起是全国资源需求驱动下政府扶持的结果,而矿业长期兴盛带动了边疆经济发展,推进了边疆社会治理的深化,全国铜铅运输体系的形成强化了边疆与内地联系;矿业衰落则
本书系统阐述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及其在日常安全管理与体系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本书在编排上理论结合实际,内容丰富而翔实,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是安全管理人员、体系审核员、体系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等相关专业管理人员使用的参考书、工具书和培训教材。
从诱致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是由资本价格下降诱致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诱致,进而辨别制造业诱致性技术进步属于 主动吞噬 就业还是 被动补充 劳动力空缺。本文通过构建要素价格变动诱致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利用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价格下降均会促进资本深化,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诱致;要素价格变化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创新投入途径来实现制造业技术进步,但会排斥低技能劳动力。同时,要素价格变化会诱致企业提高资本投入来实现技术进步时更倾向投入更加智能的设备,使技术进步更加智能。当技术进步智能化程度越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越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越弱,对就业更加友好。那么,稳定制造
本书将中国高铁建设的现存优势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基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两业融合 视角,系统剖析了高铁开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首先梳理了相关文献及政策脉络,对核心概念和测度指标进行界定和说明,多维度描述了高铁开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集聚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趋势。其次,基于高铁开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效率三个维度,运用地级城市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对影响和直接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并深入剖析了时空效应与异质性;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集聚及其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三个层面,对 两业融合 视角下的间接作用机制进行验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就中国高铁布局优化、 两业融合 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
机床工具工业是一个在经济与军事上同时具有高度战略性地位的行业。机床工具工业的创新,是人类制造能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本书从“机床工具工业”这一具有战略性地位的行业发展史入手,运用档案、口述史料、企业内部报刊与文件、厂志、行业协会成系列报纸等多种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原始史料,完整刻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路径、发展特点、发展成就及影响,特别是中国工业界以引进为基础,坚持持续创新的奋斗历程及其成绩,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和展示了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作者运用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了该产业追赶与创新的机制,总结了工业史与工业创新的规律,深具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国资本品部门“由大变强”以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