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是什么驱动了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者说: 需求创造供给 消费驱动生产环节;消费至关重要。而供给侧经济学学者说: 供给创造需求 生产驱动消费;储蓄和投资至关重要。谁才是正确的? 本书作者说:从长期看,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CEO、企业家、资本家等商业决策者是经济的主要激活者,是他们决定何时再进行资本投资,从而扭转经济形势;政府无法依靠消费者来引领经济复苏。 作者用 总生产结构 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的运行,认为它是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描述;并提出 总产值 (GO)是比国内生产总值(GDP)更为精确和完整的测量经济的指标,因为GO包括了沿着供给链直到*终消费之间的所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而GDP忽略了这些交易,仅仅测量了*终的产品和服务。GO是测量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发生的开支
......
自电力公用事业计划进行自由化和引入竞争至今 差不多20年了。世界普遍接受了一些类型的重组使之适合当地的目标。本书旨在提供这 些市场结构和电力系统经济学的 洞见。它也涵盖基本的发电、传输和销售成本及定价。《电力市场经济学--能源成本交易和排放》亦对市 场的表现及其现在 的状态和问题进行了评估。该行业现在面临着与全球变暖、价格上涨和像中国和印度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相关的新的挑 战。 重组的波浪潮旨在促进竞争,以期降低成本 。现在有必要考虑已经接受的多种市场结构表现如何,如何解决其中的一些新问题,以 及未来有必要进行哪些改变。 《电力市场经济学--能源成本交易和排放》(作 者巴里·穆雷)分为如下四个部分:部分行业基础设施 该部分描述了行业的基础设施和已经接受的影响 市场运行的多种结
德国提出的工业4.0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制造业共同关注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工业4.0,本书结合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多个角度对此话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着重阐述了中国在工业4.0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我国工业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实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本书,就会对工业4.0有一个更直观、系统的认识。对于想轻松了解工业4.0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原料资源,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存在着经济效益、环境生态、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失衡挑战。杜明军、高大伟、李玉中所*的《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博弈研究》以利益博弈分析为研究主线,运用资源开发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以及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领导监管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控开发历史进程的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等各类政府行为主体间的行为博弈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矿产资源开发中政府类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互动的基础条件背景 利益博弈互动关系的主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R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肘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 《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大创新治理书系》由陈潭等*。
在书中,作者从常识出发,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表达了很多“令人惊讶”而又让人深思的观点。 如果机器可以打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还需要我们? 深度学习是学习人类做过(过去时)的事情的技术。 在陪伴老年人方面,迄今为止先进的机器人都不如狗做得好。 永生终将成为一种待价而沽或是可租可借的服务,就像目前的云计算服务一样。 当我们研究如何创建智能机器时,我们指的是真正的“智能”还是“以愚蠢的方式服务于人类的智能”? 机器人类化的计划尚未成功,而人类的机器化则成果斐然。 世界上还没有能创造另一个更高级机器的机器,是我们创造了更好的机器。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图灵测试:种,使机器变得像人一样聪明; 第二种,使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愚蠢。 …… 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看懂,并一起思考机器智能与自身生活关系的科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建的项目,有 万里长江桥 的美誉。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展示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苏联援建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歌颂了我国各行各业人民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勇往直前的精神,阐释了武汉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史上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武汉长江大桥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科学精神等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改善如果一开始就有问题,那么分析方法就会将问题表面化。分析方法可能听上去很复杂,但从古至今有很多把握和评价现场问题的方法,大部分方法只要熟悉了,任何人都可以灵活运用。 由想田丰太郎编著的《生产现场*分析法》是日本精益制造大系之一,本书共6大类,主要内容为产品、质量分析方法,工序、物流、布局分析方法,设备分析方法,作业、事务分析,人性、小团体分析方法等。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经过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民国时期就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主要由机械界与电工界前辈的口述资料与撰述资料组成。 上篇是王守泰等37位专家口述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清华大学机械系、中央大学机械系等机构的历史,以个案展现民国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状况。 下篇是恽震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展示了电机、电力、无线电等技术与产业的创业景象。 这些史料反映了机电行业的技术、事件、人物、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涉及技术转移、技术的本土化等问题。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庄前鼎、刘仙洲、顾毓瑔、顾毓瑗、恽震等撰写的四篇文章
本书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船舶工业处在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危急关头,船舶战线领导人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做出的 赶船下海,打进国际市场 的战略决策,带领船舶工人和企业突出重围,历经艰难险阻,赶超英、美、日、韩,终于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创造世界奇迹的艰难曲折的过程;讴歌了中国造船人不畏艰险、逆境而上、百折不挠、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船舶战线群体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惊心动魄气吞山河、悲壮恢弘的英雄赞歌。
王宇、谭立勤、淳伟德编著的《国际矿产资源战 略对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影响及对策研究》对不同 类型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取向与特征进行了描述,从 竞合关系、对上下游议价能力的影响和对矿产资源安 全环境的影响等维度探讨了其对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 影响。在定量分析中,运用级别划分的思想,结合层 次分析法进行矿产资源安全评价,发现影响因素依次 为对供应链安全、国际市场安全、运输安全、国内产 业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包括国际市场、 政府服务、企业支持、资源储备、保护与提升等方面 的对策建议。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也是一场有可能中国产业大变革的革命。 这本书的核心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在一起而引发的一场制造业革命。在这本书中,克里斯·安德森深入到新工业革命的前沿阵地,深入考察了创业者是如何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的。在这个定制制造、“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创新的时代,数以百万计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全球制造业将由此而掀开新的一页。 本书作者安德森预测,在接下来的10年里,人们会将网络的智慧用于现实世界之中。未来不仅属于虚拟的网络公司,也属于现实世界的产业。他还惊人地预测,创客运动,这一数字世界真正颠覆现实世界的助推器,将在全球实现全民创造,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创客一代必将成为下一次全球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该书首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政策绩效评价及政策的完善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及完善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包括发展现状、政策现状、政策绩效评价、政策完善建议等;第三对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现状、政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议;第四是对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现状、政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议;第五是对十堰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现状、政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议;第六是提出了湖北省 十三五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作为新中国创业年代的前30年,迈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和挫折,外部障碍与国内问题常相交织,显见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困难及鲜明的个性。作者马泉山以四卷本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 对这一历史进程重加梳理,不妨说,是探索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新中国工业化史的尝试,只不过采取了回望录的形式。《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1978年综述)》是在前三卷即《中国工业化的初战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 195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58 1965)》(待出)、《中国工业体系的纵深配置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66 1978)》(待出)分段论述基础上的综述卷。作者把当代中国工业化历史的研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