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静利编著的《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特别是运用数理经济模型、统计分析和微观经济理论,全面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演化过程的内在逻辑。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是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探微丛书的本,汇集钱老1984年至今25年来关于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的理论文章6篇,书信408封,相关背景材料5篇。全面系统地对沙、草、林产业的重大意义、相互关系、科学内涵、发展趋势和如何发展进行了详尽深刻地论述,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这位人民科学家“志在强国,心在富民"、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心路历程。
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曾经的技术发现带来了旨在结束全球饥饿的绿色革命,但60多年后,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 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本书中,全球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与全球粮食供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 康韦针对全球饥饿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包括: 面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大量不利因素,我们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 对于粮食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能做出什么贡献? 我们该如何让各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行动起来,寻找
本书给了农业以全新的定义:“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并随社会发展与进步越来越表现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在此基础上,围绕“未来谁来经营农业?”这一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以我国农业经营与建设主体的演变、趋势与效率考察为基础,基于农业发展的历史视角与国际视野,充分考虑到国情特点与地区差异,系统、全面、科学、详实地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新型经营与建设主体的制度环境、模式选择与发展道路。力图回答:在当前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引导、扶持政策,才能借助于各种新型主体的成长,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
农业遥感的发展是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和农学的发展而进步的。从最开始的技术开发应用,到现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并重。尽管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学科,因为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但在同领域科学家们扎实和富有睿智的研究中,正在一步步朝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迈进。这从该领域技术名词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基本判断,我们编著了本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了42篇论文。分别集中于农情遥感、土地和草地资源遥感、遥感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模型应用等方面。一方面,这是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近2年研究中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也在程度上反映了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努力和追求方向。这些研究工作既包括传统遥感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