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政策和案例汇编》讲述的是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该书主要讲述了相关政策和案例。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微观层面对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结论,这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出路与方向。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原因和必然性,探讨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论证了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紧扣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述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产业兴旺、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如何看待乡风文明、如何把握治理有效、如何达到生活富裕、如何强化保障体系,以及湖北乡村振兴怎么干,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农村干部、农业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阅读参考。
本专著为2011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行业结构优化研究”课题终研究报告的内容, 也是课题结项对研究成果的要求。本书共分六章, 内容有:粮食行业结构优化总论;粮食行业业务结构的优化;粮食行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粮食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的优化;基于BP神经网络的粮食安全评价模型。
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构建总体研究分析框架,结合SFA与MFA模型、Moran's I指数、PSM方法和CGE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切入,在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直接效果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兼顾了技术进步通过要素与产品市场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产生的间接溢出效应。其中,直接效果研究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研究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并总结其在地区与产业维度的宏观特征;另一部分着重从技术禀赋与组织化程度视角展开对微观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剖析。溢出效应研究侧重于阐释农业技术进步向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外部溢出效应。
本书是一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用问答手册,全书分为综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个部分,详细理解和深入领会了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其精神实质,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和农村领导干部参考使用。
该书研究历代粮食亩产,对于提高今后粮食亩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由战国秦汉重点突破,对错综复杂的度量衡制、亩制、垦田及口粮数字,进行全面算账、系统分析,由此计算出汉代粮食亩产的平均水平,并考证了历代粮食亩产。最后谈到建国后粮食生产的恢复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亩产的空前提高。
本书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合作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操作实务。本书特色是通俗易懂, 不仅将合作经济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社的实践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纳,而且将合作社基本理论以案例 教学方式加以浅显地讲解,使学生在理解合作社理论的过程中,学习建立合作社的流程以及如何对合作社进 行规范化管理。本书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合作社基本理论和学习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实用性 教材
本书关注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这一核心内容,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尝试性提出资本下乡中的“有为政府”解释框架,基于此,进一步阐释资本下乡中的乡村关系、政企关系、村企关系, 提出在资本下乡过程中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理论观点。本书为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和农民提供建设性的行动指引和策略建议,旨在通过建构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来回应和承接资本下乡,进而探寻新时代资本下乡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能性路径。
本书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寺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包括两部分。*部分介绍 十二五 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系列分析报告。第二部分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1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资源、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村集体收益分配及资产负债状况、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的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负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参考,篇末附有统计指标解释。
在经济化的背景下,世界粮食价格飞涨。粮食,终于演化成一种悄无声息的武器。现在的粮食危机,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粮食是经济的命脉,它的力量是足够惊人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在2008年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1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的一次挑战。在这次挑战中,中国是能独善其身还是会陷入困境?世界的经济是会继续蓬勃发展还是转向下坡路?本书将一一给出答案,并能让读者对粮食战争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本书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业融合”两个主题入手,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东北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分区域论述和介绍了东北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典型模式案例,总结了东北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东北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杨雄年主编的这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与管理》内容共分七章,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与管理基本知识和有关要求,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概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认证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运行与管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本书既可作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的辅助用书,也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及广大师生的学习用书。
《粮食流通现代化研究》一书是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年度研究报告,该书由江苏省粮食局局长王元慧、南京财经大学粮食校长徐从才等专家撰写,课题组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当前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明确江苏省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目标和任务,构建江苏省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推进江苏省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指导江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教材是关于水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教材,共分十一章。章是对水产品国际贸易的总体概述。第二章阐述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分析渔业生产和水产品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并具体针对水产品国际贸易特有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了介绍。第四章和第五章结合贸易保护、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理论对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税、非关税措施、关税保护率,以及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水产品进口法规和标准进行了介绍。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了国际贸易相关机构和协定,分析了水产品国际贸易和环境、野生资源、渔业碳汇的关系。第八章到第十章分析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并对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品种,如:虾、鲑鳟鱼、底层鱼、金枪鱼等产品的贸易进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孔祥智编著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百社千户口调查》是神农书系之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百社千户口调查》研究历时三年,对1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39个农户进行详细调研。课题组认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势头良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巨大,但总的来看,现行法律和政策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仍需在政策上进行较大的创新。
本书将着重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经验,试图揭示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指导实践的参考。 本书在概括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时是把它们当作同一体系的不同层次来看待的。在政策体系中,层次越高其内涵越抽象、外延越宽泛。纲领通常是指根本性的规划,如党的纲领和纲领;路线是指人们知识和改造世界所采取的基本准则;方针是指某一领域的基本发展方向和人们行为模式的指针;原则是指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绳;战略泛指某一工作领域带全局性的策划与谋略;策略则是指为战略服务的方法和手段等。
本书通过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中国乡村债务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指出了现阶段中国乡村负债的基本概况——全国适度,局部过度;考察了影响乡村债务变动的因素;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改革不配套;遏制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蔓延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明确指出中国乡村过度负债问题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乡村债务是处于中等发达水平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改革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不规范,信用约束软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乡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的现状,以及国家长期以来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是现阶段中国乡村公共产品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现阶段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不配套、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