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紧扣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述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产业兴旺、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如何看待乡风文明、如何把握治理有效、如何达到生活富裕、如何强化保障体系,以及湖北乡村振兴怎么干,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农村干部、农业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阅读参考。
牧场依靠什么发展?效益。效益从哪里来?管理。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鲜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转换经营模式等等,都离不开管理。 本书中既有对牧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阐述,也参阅了国内众多专家在牧场管理工具和标准方面的一些做法,并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牧场运营模式,始终遵循 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一把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原则,从牧场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指引。 目前,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制度、规程的完善和执行到位,笔者所运营的牧场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国内牧场,特别是中小型牧场的规范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专著为2011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行业结构优化研究”课题终研究报告的内容, 也是课题结项对研究成果的要求。本书共分六章, 内容有:粮食行业结构优化总论;粮食行业业务结构的优化;粮食行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粮食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的优化;基于BP神经网络的粮食安全评价模型。
本书是一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用问答手册,全书分为综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个部分,详细理解和深入领会了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其精神实质,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和农村领导干部参考使用。
王先明所著的《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梳理、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理论论争的历史进程与走向。此书不仅对于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以及“旧三农”问题和“新三农”问题的差异与关联等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今天现实的“三农”问题等,亦有直接参考价值。它具有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认知的深度。其思想脉线埋设的精巧,资料的取精用宏,文字表述的灵动、清新,都具有独到之处。无论是对于从事乡村基层工作的干部,还是对于身在庙堂关注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决策者,以及对于那些从更深层面上关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方向的学人而言,都属于一部案头的书。通过《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
本书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寺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包括两部分。*部分介绍 十二五 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系列分析报告。第二部分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1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资源、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村集体收益分配及资产负债状况、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的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负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参考,篇末附有统计指标解释。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为中加双方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报告。报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史脉络的回顾、政策内容的评述、发展趋势的展望,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最核心的内容,回答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是什么样”、 “为什么是这样”和“今后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最初的研究框架中,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评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产品贸易政策和未来农业政策展望等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加双方经协商又增加了市场流通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最终研究报告形成了包含十
安康的《中国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的性质与变迁研究--基于CAS和主观博弈契合》尝试性地首次提出了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和主观博弈契合的理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对市场的性质进行新释义,进而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上对我国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的性质和变迁进行了理论透视,并选用我国东部和西部两个有着代表意义的案例对理论进行检验。本书通过对本质的分析,来挖掘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理论层面上给出政策意蕴。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在阐述唐代四川地区行政区划演变、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探讨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本书首先从农业物质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三个层面,着力解析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选取历代文献着重记载的“扬一益二”“别籍异财”“俗好娱乐”以及“和同为一家”等四川地区特有的社会现象,全面考察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双重互动下所折射出的内在合理性。
《三网融合进程中农村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一书在充分认识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三网融合、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服务进行了细致、系统的研究,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论述,在实证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翔实的一手数据,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研究三网融合背景下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问题,在对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现状和格局进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发展环境、试点平台、市场竞争、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农村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思路和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改变等,我国牧区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牧区的发展转型问题。畜牧业曾是传统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长期以来赖以维持生计和增收的重要产业,以其为切入点来研究牧区发展转型问题,可 以一斑窥全豹 ,较为深入地观察和了解传统牧区转型、传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全书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为背景,对我国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概述了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模式和经验,从加强牧区水利建设、草业发展、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国际
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的产生与发展,无不透现着人类对美、对农业美的追求,无不预示着美学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向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罗凯著的《美丽乡村之农业旅游》以农业美学为基础,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问题,包括农业旅游的基本问题,农业旅游视角下的农业自然自然资源,农业旅游景观营造,农业旅游设施建设,农业旅游活动组织,农业审美产品营销,农业旅游企业管理,农业旅游要素和谐等。书中列举大量的案例,不仅具有丰富的创新性、知识性,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本书成稿于2013年11月,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之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改革开放目标,到今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三十五个年头。 35年前,中国的改革从安徽小岗村起步,农业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35年后的今天,农业早已从传统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和输出,走向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产业,涉及从原料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经营,大农业时代已经到来。 现在,中国各个阶层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同时,“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再次将成为各方舆论密切关注的焦点——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没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本书谨献给福建林区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广大林农,以及根植于实践艰韧探索前行的林业经济工作者和研究者。正是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奋斗才成就了福建林业,也正是他们在全国率先擎起了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旗帜,谱写了福建林业发展的崭新篇章。这既是一部当代林业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林业改革史。 这是一部以福建林改为对象、系统研究我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论著。但其不同之处,既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也不作理论到理论的空泛议论,而是在立足于福建林改中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基础上,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加以归纳演绎,以期得出客观的、合乎逻辑的林改进程,及其对中国林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林改,就是要弄清什么是林改,为什么要林改,怎么改,改了怎么样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林改是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继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粮食大辞典》,是在国家粮食局的领导下,组织动员全国粮食系统几百位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历时三年多,编写成的巨著。这是迄今为止,在粮食经济、技术方面为全面系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的一部工具书。其条目之多,篇幅之大,论述之求实,诠释之新颖,均超过了以往的同类著作。
本书内容新颖,体系完善,增补了该学科研究的空白。两本书是姊妹篇,一体侧重于理论研究,一本偏重于案例实践,相得益彰,虚实结合,自成体系,完美组合,填补了中国饲料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科学实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社会价值。作者不但使用了大量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而且通过中国农牧企业“千百十”调研项目的实施,开展了大量的实例研究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使研究结论更适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点明确,论述充分,载誉民案例分析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值得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一读。
本书论述了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现状和发展定位,从区划背景、理论基础与方法和指标体系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广东现代林业主导因子综合区划法技术体系,宏观调控广东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布局和重点,并详细阐述了十六个现代林业分区的位置、特征,发展方向与目标及重点建设内容。 本书可为广东现代林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从事林学、生态学、森林经理学的科研人员和管理者提供参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于2012年作者完成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1jgb04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作者从事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进一步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深度理论分析、广泛实践探索和典型案例借鉴,进而将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成稿,以期为都市农业领域相关研究、管理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一本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参考书。本书由苗润莲、张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