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时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要求,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调整和规定,反映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意在使广大读者通过学习,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建设服务。本书语言通俗、贴近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为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本书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和案例及分析内容,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自学参考书。本书可作为乡村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用书,以及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师生及自学考试学生的教材,也适用于从事农业政策研究的人员、农村工作一线人员及农民个人查阅使用。
新疆屯垦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屯垦绩效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书以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屯垦管理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分析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动力及其绩效。在总结历代新疆屯垦管理制度变革规律的基础上,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问题也多有探讨,为当代兵团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文件单行本。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七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对我们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将杜能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与土地价格的分布。核心内容包括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均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该理论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学的创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城市房地产的研究上。 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 杜能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之分布。书中集中论述了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平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
《汉书?艺文志》有言: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农家以许行为代表,宣扬重农思想,参与百家争鸣。后来经过稷下学派和吕氏门客两个发展阶段,农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农学和农学家中得以复活和延续。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是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考察农家的流变沿革、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本书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生态农业模式的贡献和价值,尤其是从天时、地利、人力和御旱济时四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说明。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农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本书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历史上农家思想的原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家的窗口。农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的历史资源,有助于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
西奥多·舒尔茨编写的《经济增长与农业》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追求迅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舒尔茨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有巨大贡献,重工抑农的政策不会使经济现代化;当时发展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还普遍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大物质资本投资,但舒尔茨觉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的生产技能;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家还一致认为,农业资源配置是无效率的,如若从农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就会提高,舒尔茨批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要把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唯有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舒尔茨还认为,政府推行歧视农业的价格的政策,是不足取的。这些挑战性的观点在本书中都得到了集中反映。
我国农户参与市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市场交易形式、“农户+经纪人”形式、“农户+企业”形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目前国内对农民组织化的研究多是对产业链中农户与企业垂直协作关系的研究。很少有人以农户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视角对农户不同产销形式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以农户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视角,将各种不同的产销形式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来探讨各种产销形式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农户又是如何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产销形式的。
2003年开始的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场“农村土地又一次深刻变革”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二是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四是深化林业配套改革,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通过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对林业生产资料再分配,调整农民利益格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林业加快发展。 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并规定集体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满,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继续承包。根据《意见》,国家还将通过一系列与明晰产权的基础改革相配套的措施。
1964年,多次表扬人寨典型,正式向全国发出“农业学火寨”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运动持续十余年,波及各行各业,涉及卜亿人口,对于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至深、至广。《农业学大寨始末》作者宋连生多次深入大寨调研,采访当事人与知情者,查阅档案文献资料,首次系统梳理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来龙去脉,记述了大寨精神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了依靠群众运动推动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大寨精神等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丛·博士论文卷: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豆的生产、消耗及贸易、中国大豆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面积、产量、贸易量、大豆产业的国际比较、农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比较静态分析、理论模型等.
《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技术》共十一章,分别是亚热带地区蚕桑生产情况、桑树及主要品种、优质丰产桑园栽培技术、主要蚕品种、蚕种繁育技术、标准化养蚕技术、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蚕茧干燥技术、茧丝加工技术、丝绸深加工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技术》可作为茧丝绸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茧丝绸培训教材。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业面临着从传统的小农经营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巨大挑战。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如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市场和流通体制、农业保护政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本书注重国际经验的借鉴,专门选取了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作为事例,详细分析了它们在长达半个世纪里是如何将传统的小农经营改造成现代农业的。本书适合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农业经济课程学习,同时也可作为关注当代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读者的阅读书籍。
《中国的农地制度农地流转和农地投资》(作者黄季焜、郜亮亮、冀县卿、罗斯高)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分为改革30多年农地使用权演变;农户农地使用权预期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农地确权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流转管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农业补贴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美国烟草发展现状的专著。全书以介绍情况为基础,以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为重点,内容涵盖经营形势、经济政策、生产技术、烟农组织、协会运作、农场管理等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且图文并茂,数据翔实。 本书又是一部关于我国当前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建议书。作者在借鉴美国烟叶生产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技术改进、如何借鉴提高机械水平、如何减工降本,如何发展烟草合作社,如何提高农场管理效率等方面问题展开详细论述,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
《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进行更深入和详尽的研究:一是试图以县域为中心,对我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进行界定,并构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框架;二是强调“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这一“公共产品”,进而演绎各个建设主体的博弈均衡;三是基于理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采用湖南的调查与统计数据,进行规范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通过对当前湖南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典型实践形式的考察,提出促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1年版《地籍管理》(第五版)在充分汲取前辈和同行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努力反映和探讨地籍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观点,并充分吸收*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登记制度研究 (08JA820035)、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 土地权益保障与土地登记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发展方式转变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略研究 (11XN1011)等相关研究项目的丰硕成果。全书由谭峻统稿。
美国的小城镇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规划思路。古谚有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无疑能给我国欣欣向荣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书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聚集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就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建设管理、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作了一定的介绍和概括。 在本书的内容安排上,为了使本书能够更加通俗易懂,方便读者阅读,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很多美国小城镇建设的实例来具体描述。另外,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作者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附上了一篇有关美国小城镇的趣闻故事,希望读者朋友在了解美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趣味故事所能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