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一要由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 舌尖上的安全 、 舌尖上的美味 。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
本书给了农业以全新的定义:“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并随社会发展与进步越来越表现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在此基础上,围绕“未来谁来经营农业?”这一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以我国农业经营与建设主体的演变、趋势与效率考察为基础,基于农业发展的历史视角与国际视野,充分考虑到国情特点与地区差异,系统、全面、科学、详实地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新型经营与建设主体的制度环境、模式选择与发展道路。力图回答:在当前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引导、扶持政策,才能借助于各种新型主体的成长,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
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指通过建立规范的土地产权制度,把一直以来位处资产评估机构视野之外的农村集体土地纳入市场化的价值表述体系,充分盘活日渐稀缺的农村土地资源并实现其价值效能化的过程。《农村土地资本化--基于资本产权和制度视角的研究》借助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基于资本、产权和制度的视角,从理论、实践和政策层面对农村土地资本化阿题进行研究,得出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其价值应得到市场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固化是其物权性质的必要条件和应当在经济较发达区域试点推行农村土地资本化等基本结论。《农村土地资本化--基于资本产权和制度视角的研究》由杨劲著。
李建成所著的《中国粮食文化概说》提出并阐述了粮食文化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及结构形式。以文化学理论构架为纬,以粮食文化史为经,将粮食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进行全面考察,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粮食文化的精粹。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去追寻分析粮食文化的演进历程,探索粮食文化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粮食文化知识体系。《中国粮食文化概说》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揭示农户研究在农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农户地理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章农户农业生产空间研究,在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农户视角分析在中国背景下耕作地块的决定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形成微观的农户农业区位理论;第3章农户工商业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我国农户工商业活动的特征,分析不同环境作用下农户从事工业活动、旅游产业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第4章农户务工空间研究,从农户务工特征着手,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农户务工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务工区位模型进行验证;第5章农户居住空间研究,阐述农户居住空间的类型和演变,从村域内和村际间两个层面分析农户居住区位的选择及其影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14)》内容包括政策篇、法规篇、理论篇、市场篇、人物篇、行业大事记等。本通鉴重点面向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学者、研究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国外同行业者,同时可作为专业院校经济管理或物流等专业教材使用。
科技是“生产力”,金融是“推动力”。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就必须加快构建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科技领域配置,加快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农业科技金融创新研究》由贾敬敦、吴飞鸣、孙传范主编,提出农业科技金融的概念,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支撑体系,在不同层面上探索了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总结了国外农业科技金融有关政策体系,剖析了外农业科技金融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在探索农业及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金融的一般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农业科技金融的相关问题。
这部《中国农业通史》,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既突出了时代发展的演变主线,又进行了农业各部门的宏观综合分析。既关注各个历史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也关注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本书共分四第二十五章。篇包括、第二章,章主要介绍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章主要阐述台湾现代农业的特点。第二篇包括第三章至二十三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与道路,每章的内容分别是:第三章,改革与完善土地制度;第四章,有效实施农业发展的扶植政策:第五章,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要素的绩效;第六章,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第七章,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八章,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第九章,农业产业化及其运作;第十章,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第十一章,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第十二章,完善农业救助政策;第十三章,发展福利农业;第十四章,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第十五章,农业的集约经营;第十六章,注重农地的保护与利用;第十七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第十八章,大力发展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