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测度与推进机制构建研究》从生态组织理论角度出发,构建起涵盖企业个体、产业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理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前沿分析等方法,测度三个层面的两化融合绩效水平,并实证分析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各层面依次构建起两化融合的推进机制。
本书是研究英国工业革命的经典著作,作者用精炼的文字编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整个历史,通过对纺纱织布、挖煤炼铁、技术创新、资本运转、童工生活等场景的精心刻画,将英国工业革命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指出,人口、科技、资本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阿什顿也明确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不只是工业上,还是“社会上的和思想上的”。作者在考察和叙述工业革命的同时,意识到经济过程的特点不是突然变化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工业革命应该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不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些都为我们多角度长时段的认识工业革命提供了借鉴和视角。
《地区产业竞争力之演化 湖北纺织工业的发展(1800-2012)》按时间顺序研究了1800~2012年湖北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运用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产业持续进化能力这一新的理论概念与研究框架,以此分析湖北纺织工业历史形成的档案等原始史料,总结了该产业的发展机制,指出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依赖在大部分时间里主导了湖北纺织业的演化,而其未来的发展则取决于建构资本—技术密集化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煤炭资源、黑色金属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长久以来存在过度耗竭和环境污染两大外部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大问题在各类资源型产业,尤其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业中不断加剧。本书在梳理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把两类外部性纳入产业组织理论的过度进入定理和进入规制模型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以此验证国有股权在可耗竭资源型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考量开放经济背景下,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国有股权与产业绩效的关系和双向影响。进一步,考虑到稀土资源战略意义重大,本书以稀土资源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国有股权结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本书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按资源属性进行了类别划分,区分了不同资源所属的国有企业类型和所有权,并在国
法律法规是证券期货监管稽查执法的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自成立并开展稽查工作以来,从未编辑过专门的稽查法律法规,各类稽查法律法规散见于会里统一的系列法规汇编及各业务部门的法规汇编之中,其中又有经常不断的立、改、废,给稽查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方便稽查人员携带、查阅法律法规,提高稽查工作效率,保证办案质量,中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稽查一局经认真研究精心收集,选编了《证券期货稽查常用法规汇编》,其中包括稽查办案常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出台的司法解释,以及自律规则等。 本法律法规汇编对证券期货市场参与者明了其市场行为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也将提供一定的便利。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修正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问题,加速推进全球价值网络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制造业经历了从成本优势的获益过程,积累了的知识和能力,开始面临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开始尝试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据此实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的新工业革命,使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革,为后发企业价值网络体系重塑提供新驱动。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后发企业价值网络重构、结构跃迁与升级路径》系统解析价值网络重构要素,分析价值网络重构过程,明确价值网络结构演化机理,归纳后发企业结构跃迁路径,为资源配置信息化和生产组织网络化背景下我国后发企业挣脱“双向挤压”
本书以当前中国建筑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出发点,对中国建筑业的真实存在状态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解释,对建筑企业的价值活动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能够揭示建筑产业本质的新的理论、方法和观点。本书针对中国建筑企业的成长问题,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围绕现实复杂环境下建筑企业如何实现价值提升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解决中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本书可供建筑企业、监理、设计、咨询等单位管理人员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人员的教学研究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