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历史首先是它的经济史 。德国的经济成功与德国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体制有关。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推行的改革有碍于这一社会生产体制的运作。在这种社会生产体制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魏玛共和国和纳粹时期就有一些社会市场经济因素。摆脱 德国股份公司 模式和对英美经济模式开放意味着德国经济的特殊成本优势的丧失。作者把德国的市场经济叫做 社团主义的市场经济 ,因为社团自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 社会市场经济 体制不是真正的社会市场经济,而且当前的经济体制处境尴尬:左派认为其 社会 方面还做得不够,右派则认为其偏离经济自由太远。
英国股市在不列颠战役前便已触底;美国股市在中途岛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前发生了大翻盘;德国股市在对苏联发动狂袭的同时达到了市值之巅……股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都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最伟大的转折点,不过,当时没有任何经济专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规律? 本书独辟蹊径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和股市变化之间的关系,作者极其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领导人的军事策略,同时也就股市变化反映出的战争形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也总结出了在动荡时期中保存财富的方法。 全球形势变化迅猛,战争风险时时存在,我们如何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利用“股市智慧”,使财产保值增值?相信本书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探讨现代中国土地关系的个有力尝试,作者马扎亚尔曾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受普列汉诺夫影响,认为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是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当时引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以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论点无疑是陈旧的,但是其史料价值则是毋庸置疑的。
《中央苏区贸易史》全面记述了中央苏区贸易的历史进程,考察了中央苏区贸易的背景、机构、制度措等,总结了中央苏区贸易的历史成就、革命贡献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本书秉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写作思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经济史,一条是经济思想史,两条主线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经济史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从生产力的发展(如主导产业与资源、原材料关系的演变;全球分工体系的变革)、生产组织的变化、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主义体制、政策等制度方面的变化等层面入手,重点对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波峰、波谷等阶段进行划分梳理,对上升期、下降期等特征的描述,对长、短周期之间的关系处理等等。在经济思想史的写作过程中,注重选取代表人物或代表观点,既要侧重选取与历史重大事件(历史关节点)紧密结合的学者观点,又要考虑能够较全面的反映该时期学者有关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思想的历史演变。
“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靠思想和智慧名世、立世的人,其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本书以昨天作者为记者时,对中国命运、历史进程及不少尖税社会矛盾的追问、揭示、探讨的代表性文章为经,以同编者关于昨天与、主观与客观、台前与幕后的反思交谈为纬,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真面目,读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学术界以往更关注西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略了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参与到了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将视角投向亚洲,对比晚清福建武夷山与19世纪末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叶贸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为整体化的故事,以说明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不仅仅是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旁观者,这里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并推动了遍布全球的资本积累循环,尤其是通过茶叶贸易。为我们理解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殖民史提供了新维度的思考。 没有比这更近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日本房地产业形成了日本的都市景观,从产业基础设施的提供到地产泡沫,对日本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本书全面解读了日本的城市、住宅开发到农地转换、法律制度、金融制度等的变迁,这是次综合地捕捉过去被忽略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