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ji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ji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 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
《崩盘》是关于全球化时代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史诗,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史。 作为对20世纪历史有精深研究的杰出历史学家,亚当 图兹采用全球视角,详细叙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及其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这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原创性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尽管初有人试图将金融危机淡化为地方性事件,但亚当 图兹认为,2008年开始在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全球
1870年以前,人类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缓慢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被不断膨胀的人口吞噬。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明创造加速推进,技术能力每过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终改变了全球经济生活的面貌。前人以为,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本书中,知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 德龙讲述了1870 2010年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它们给人类和全球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没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理想社会,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气候变暖、经济衰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加剧的困境。 本书以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向读者揭示了加长版20世纪的发展真相:远非大幅跃进,而是蹒跚前行。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
学术界以往更关注西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略了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参与到了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将视角投向亚洲,对比晚清福建武夷山与19世纪末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叶贸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为整体化的故事,以说明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不仅仅是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旁观者,这里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并推动了遍布全球的资本积累循环,尤其是通过茶叶贸易。为我们理解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殖民史提供了新维度的思考。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 白银帝国 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 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 白银帝国 逐渐走向末路。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可从中窥探
本书围绕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县域制造业、县域金融、 三农 问题、人才发展、城乡融合、县域治理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特色产业介绍,多角度解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诠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新方略,探讨如何聚合各种要素推动中国县域经济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包括20世纪50-70年代计量学派诞生阶段和70年代开始的新制度学派兴起阶段。 本书旨在研究新经济史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代表学者罗伯特 福格尔、道格拉斯 诺思的代表作,以剖析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新研究方法:反事实度量法、间接计量法等,回答这些研究方法在经济史学中处在什么地位以及如何看待这些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新经济史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应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已步入新全球危机时代。 作为亚洲金融的监管者,沈联涛曾亲身参与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力求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以及解决危机的主要参与者的视角,来还原历史情景和事件,并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了导致199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种种原因。作者认为,每次危机都是对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验。长期可持续的稳定要靠在公司、金融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治理。本书还披露了相当多的重要文献,并涉及国际金融界的许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重要时刻的言行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精装典藏版收录作者新版自序《百年变局》,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佳作。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 人民 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 人民 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 救世主 的信仰, 救世主 不仅可以直接与 人民 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
为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发展史为主线,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为主体,以发掘红色历史、宣讲红色政治、打造红色印象、赤心献祖国为立足点,以四个主要革命历史时期为框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对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艰苦探索的情况;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逆境生存的情况;对抗日战争时期红色金融扩大发展的情况;以及对解放战争时期红色金融走向统一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而生动的诠释,力求通过图书出版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春华秋实 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出版发行 75载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恢弘壮丽的史诗,铸就了人民共和国彪炳史册的伟业。 《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一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付梓发行。该书是由武力研究员、贺耀敏教授率领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团队,继2022年撰写《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和2023年撰写《中国经济改革简史(1978-2023)后,为庆贺新中国建立75周年编写的。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先生为该书作序,评价该书:对新中国75年的经济史作出颇有新意的概括和系统论述,史料丰富、思路清晰、言之有理、启发性强。 该书回顾了新中国75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展现了这75年来新中国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美国经济史》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哈罗德 福克讷的代表著作,福克讷对美国经济史有独到的研究,他在美国是以编写美国经济史教科书而著名的。除《美国经济史》外,他还著有《美国社会经济史文集》、《美国政治和社会史》、《美国劳工》、《从凡尔赛到新政》等。《美国经济史》共分为五篇,包含三十三章内容,以巨大的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从美洲殖民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在书中,作者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描述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经济关系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所表述。由于《美国经济史》篇幅巨大,在中文版出版时,将其分为上、下两卷。
《经济落后的透视》是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的一本集,收录了作者有关欧洲经济史以及前问题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它也是国际上在有关经济史、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被大量引用的经典文献。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以及三个附录以外,共分14章。其中,前八章属于对经济史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主要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的特殊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了以相对落后程度为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论框架,旨在为欧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模式。
1870年以前,人类生活在度贫困中,缓慢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被不断膨胀的人口吞噬。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明创造加速推进,技术能力每过一代人得以翻番,终改变了全球经济生活的面貌。前人以为,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建立起美的理想社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本书中,知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龙讲述了1870—2010年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无例的物质繁荣,它们给人类和全球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没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理想社会,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气候变暖、经济衰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加剧的困境。 本书以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向读者揭示了加长版20世纪的发展真相:远非大幅跃进,而是蹒跚前行。
最早的消费者征信机构出现在1870年代,并迅速积累了大量个人信息档案。如今,三个领先的征信机构已成为现代生活中最强大的商业机构之一,但我们对其并不熟悉,甚至是一无所知。益博睿(Experian)、艾奎法克斯(Equifax)和环联(TransUnion)都是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它们跟踪我们的动向、消费行为和金融财务状况。这些数据用于预测我们作为借款人的风险,并在从保险、市场营销到就业和住房等广泛的背景下判断我们的信用和价值。 在《美国征信史》这本书中,第一个全面介绍地征信机构这个至关重要的美国机构的综合历史,乔什 劳尔(Josh Lauer)教授探索了征信(信用报告)行业从19世纪起源到成为现代消费者数据行业的兴起和演变。通过揭示早期信用报告网络的先进性,《美国征信史》强调了商业监控在监控美国人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领先作用-在国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通史著作,按照时间顺序,较为系统地阐述自先秦至清所施行的社会经济制度演变历程。内分 6 篇:原始时代、 未成熟的 封建社会之成立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成立时代、均田制之成立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发展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完成与其崩坏时代,具体论述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状况,为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进步。作者以旧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了各时代中国经济基础结构之本质及进展的关联,对后人进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有较大裨益,具备较高学术价值。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美第奇家族的沒落、西班牙帝国的兴亡、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全球经济危机 不断登场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跟会计核算和会计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会计师才是真正推动历史的人? 会计,从简单的簿记到各种复杂的模型,从*初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到监督、管理、控制、预判、决策等职能的扩展与深化,在近千年的金融历史和政治责任当中,是如何一步步统治世界的? 对于领导者来说,无论是身处古美索不达米亚还是立足当前,也不管是建桥修路或者是挑起争端,都需要借助财务会计信息,了解国家经济情况,并制定各种政策。诸如复式记账法和审计等基本会计工具,构建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会计在治理国家这门艺术当中,可以是创建稳定金融系统的重要工具,更会成为被渴望权力的政客肆意滥用的武器。 在《账簿与权力
上卷 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四个工业大国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走上了工商业发展的道路。本书上卷重点讲述了这四个国家经济体系的演变。 英国属于创业型工商业。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商业和贸易得以发展,带动英国崛起,并逐渐在世界经济和制造业中获得了看似不可动摇的地位。 德国属于管理型工商业。19世纪早期,德国商业体系打下基础,随后开始了工业化过程,德国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济体系逐渐转变为社会资本主义。 日本属于网络型工商业。日本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传统,其曾长期与世隔绝,被迫打破隔绝使其整个国家陷入痛苦和怨恨的境地,但日本的商业体系就此发展起来。日本经济体系的增长历史反映了西方商业体系的优劣,但也体现了日本的性。 美国属于竞争型工商业。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商业以早期现代形式出现。当时,美国出现了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 生财 ,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是著名经济学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汪丁丁教授*推出的讲义。 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 经济学思想史 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 2008 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 6 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 经济学思想史 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 教育 的目的 令学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附录收入作者后续研究的数篇力作,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学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