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如今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世界。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 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析一个经济体如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开始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 《万国争先:次工业全球化》将工业化、全球贸易、殖民主义、生态环境、外交政策、战争中立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帝国、贸易、技术与战争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制造为王:发明、制造业、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全景式展现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科技发明、制造业、政治思潮、社会制度及国际格局。展现发明家、产业家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时代相互交织。
傅筑夫教授是我国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论著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经济史学界。 傅筑夫文集 (辑)共五册,具体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三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宋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傅筑夫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从西周起,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两宋,论述了两千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进、经济结构变迁的历程,以及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独具色、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见解。其核心观点包括:(1)中国奴隶制度的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对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中党的经济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经济思想五编,重点突出对各个时期党和国领导人经济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大量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基础,充分体现 史 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经济思想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 论 的特征。全书资料详实、史论结合、阐释深刻,是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力作。
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编号:05AJL004)的*终研究成果。 全书采用宽阔视域、长期角度和崭新方法,对中国城乡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探讨中国市场长期变动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因素的相互关联,勾画出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市场史,中卷论述明至清中期的市场史,下卷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市场史。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本书是在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 2005)》和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 2010)》的基础上向前延伸而成的多卷(册)本经济史学著作。全书全面研究和介绍了1840 1949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并且延续本项目分行业进行研究和介绍的特色,共分为综述、近代农业、近代制造业、近代采掘业、近代轻工业、近代运输业、近代邮电业、近代商业、近代外贸业、近代金融业等十编
\"【内容简介】: 作为享誉 的剑桥史系列著述的一部分,《剑桥拉美经济史》沿袭了经典的编写惯例,汇集了近二十年来 各国拉丁美洲经济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原创、突破性的专题研究论文,旨在用当下前沿水准的知识,对西班牙殖民时期至21世纪初期的拉美的历史经济进行解析。大体以1850年(即现代经济的指数增长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时期,而 规的以19世纪20年代,即拉美各殖民地相继独立这一历史转折期作为经济阶段的划分)为界,分成上下两卷。本册为上卷。 上卷包括1850年之前的殖民地时期和拉美独立战争时期,涵盖不同视角、学科和方法论,有对政策与制度进行的定性历史分析,还有计量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通过“经济背景”“自然资源与要素禀赋”“经济组织与部门绩效”“独立的经济影响”四个板块,将拉丁美洲的
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研究中国货币史的经典之作,分八章讲述了从殷商时代到清末中国货币的沿革发展,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信用等都做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多
本书利用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方法,从经济史与手工业史跨学科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手工业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初步建立手工业经济史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手工业本身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本卷介绍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手工业的主要类型,管理体制,行业,手工业的发展变化,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手工业与科技的发明等。
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内容介绍: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本书写作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集思广益,汇聚集体智慧和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在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讨论、共同确定全书体例和写作提纲的基础上,各成员分工撰写章节,主编协调和修改、提炼定稿。
本书对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及茶法演变、生产条件、生产形态、生产技s术、商品经济等从理论上作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了考辨与稽校,再以茶业经济中唐宋社会的结语殿后,把茶业经济放在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考察,作出了一些因茶业经济而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指出了自己独到见解。本书视野宏阔,运思慎密,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下,建立了较完整的体系,在一些问题上多有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学术佳作,也是一部有现实经济效益的著作。本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占有丰富的资料,并对前人研究的成果有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唐宋茶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提出了众多可喜的新见,堪称一部佳作。
《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融合了作者菊池敏夫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重点聚焦曾经出现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中国民族资本的百货公司,从其具有的都市机能的多样性角度对百货公司的历史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上海的百货公司曾经以怎样的都市机能和娱乐机能了20世纪20~30年代“摩登上海”的消费文化和都市文化发展,并且,作为一种富有都市多功能性的商业设施,如何对上海的都市发展作出了贡献0本书的观点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原先对百货公司留有的印象,更是明确了上海百货公司在近代上海的商业都市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立足上海的现在,展望上海的未来,日本历史学者真挚地与过去对话,其所取得的上海史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学界也会同样获得高度的评价。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由于外国入侵、战乱频发等原因,近代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作者通过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问中国在制造业、农业、金融业、交通通讯,以及固定投资等方面的状况,并研究了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生产和消费、货币和存款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之后,有力地反驳了这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数十年间,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稍落后于当时的日本,但也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