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维中自选集》是作者长期从事国家宏观经济计划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成果汇编。其中涉及有关于经济建设稳步前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破除GDP考核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资源环保等相关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深邃思考和真知灼见。
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
哈耶克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谈这本文集的内容的:“初看上去,收集在本书中的这些论文所关注的论题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希望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其中大多数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些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道德哲学的问题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问题到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论文中,我却是把上述问题当作同一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的。……”
这是一本带有反思性质的外经济问题论文集。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重新解释我国在近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内在规律。作者不仅关注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和战略问题,还把批判矛头指向90年代以来横扫神州的的“赶超”。尽管中国多次承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各地政府官员们认同的目标仍然是“世界工厂”,尤其是不计代价地跑步加入全球化以后,发展的思路更加集中在如何跨越式高增长和创造GDP高速度上;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将继续着殃及子孙的“饮鸩止渴”,当然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更大程度的被国际金融资本剥夺。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迫不得已,难道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当大多数人热衷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的时候,作者却在扪心自问:作
《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第2版是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 诺顿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综合性论述,覆盖面之广、研究之透辟,其他同类英语论著罕有其匹。诺顿纵论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反映了十几年来,尤其是“奇迹增长”期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在人口、技术、宏观经济和体制诸方面面临的多重转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讨论也大幅扩展。 在讨论了资源禀赋、遗存、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劳动力和生活水平等一般议题后,本书还考察了包括农业、工业、技术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等具体经济部门。还研究了金融、宏观经济和环境问题。本书涵盖了增长与发展模式这类主题,包括人口增长、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包括农村工业化和城市技术发展;外商对华投资
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推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许多地方出现了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文化旅游产业及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前提,综合运用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理论,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五种融合模式及实现路径;然后选取西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和山东曲阜新区三个产业园区为发展实例,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一般模式,并论证了产城融合中互惠共生、利益共享和协同耦合三种机制,以及集团化发展、大项目运作、产城融合发展三个方面实施战略,最后提出了保障条件及发展建议。
程租合约,ISBN:9787563210503,作者:杨良宜编著
一、原则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 三、江苏、安徽、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辑)最近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小三线建设系20世纪 60-8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时至1985年鼎盛时期,拥有229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达到25 . 65万人,工业总产值17. 2亿元。 作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此书包括特稿、专题研究、手稿、口述史和回忆录、档案整理和研究、译稿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全面介绍小三线建设的新研究成果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尤其注重公布有关档案资料、口述史和未刊手稿资料。在全面介绍有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