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教授为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 津津有味 根本停不下来 。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读完后,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野蛮的正义》关注的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死刑的变迁史,主要聚焦于 费曼诉佐治亚州案 和 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 这两个案子,生动细致地讲述了美国最高法院废除死刑后又恢复死刑的过程。 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费曼诉佐治亚州案中废除了佐治亚州的死刑立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将不再有死刑。但仅仅过了四年,最高法院的态度就在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转弯。这一切只因为几位大法官之间一场紧急的秘密会谈,而这场会谈的内容至今无人知晓。这一判决让瑟古德 马歇尔和威廉 布伦南两位大法官感到极度震惊和失望,也让另外几位大法官在多年后陷入深深的懊悔。 《野蛮的正义》基于访谈、法官笔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关注案件中的重要参与者(律师、法官等),讲述与书稿主题相关的重要判例背后的故事。
《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罪的规训》介绍 希伯来 基督教文明 分支下的文学作品与罪罚思想。与古希罗文明相对应,它是一种强调群体本位、抑制原欲并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本位思想。这种抑欲型文化模式逐渐发展为西方文明母题的第二条源流。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纪、理性主义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文明的发展轨迹,均与 基督教文明 一脉相承,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原罪情结与宗教人本意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法学思想,均传递着以人智(理性)战胜人欲、强调规则与秩序、肯定个体价值、保障群体利益的复合型理念。
《认罪认罚50讲》的基本定位为实务型教材,旨在为司法实务工作者普及 认罪认罚 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本书共分基本问题、推进与运行、审查与判断、处理与裁量、审判与监督五章。既有对基本概念的全新辨析,又有司法规律的归纳提炼,既有对办案处理的具体建议,也有对宏观管理的反思检讨。本书坚持渐进化的认罪认罚演进策略,坚持系统化的认知视角,主张人性化的司法理念,通过具体而微的讨论辨析,厘清当下剧烈变革的刑事诉讼体系,将理论与实务以内部视角做紧密之结合,集结成册,以其有利于指导实践,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
20世纪20年代,按人均计算,全世界富有的人群,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族印第安人——因为,在他们的居住区域,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 此后不久,奥色治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于非命,而试图调查这些命案的人,也陆续惨遭谋杀。当死亡人数达到24人的时候,新成立的联邦调查局(FBI)正式介入并接手此案。这是该机构处理的第一批要案。然而,联邦调查局出师不利,面对此案一筹莫展。无奈之下,这个菜鸟机构年轻的约翰·埃德加·胡佛找到前得克萨斯州骑警汤姆·怀特,希望后者能够扭转局势。怀特组建了一支秘密小队。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历史上令人不寒而栗的阴谋事件之一——“奥色治系列谋杀案”——真相逐渐显露。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撰写的西方刑法人物志,以在西方刑法学历 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刑法思想家为单元,勾画出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和刑法理论的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以哲学思想著称的学者,他们对刑法的独特论述值得关注;又有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费尔巴哈这样对于刑法学科的形成具有创始贡献的学者,他们对刑法基本观念的形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这样对于刑法学派的形成具有开拓功勋的学者,他们对拓展刑法学术视野居功至伟。本书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处理枯燥晦涩的材料,具有可读性与启迪性。
本书精选了徐昕无罪辩护的办案实录,有推动涉气枪案批复出台的赵春华案、刘大蔚案,影响动物案件司法解释的鹦鹉案,2016、2017年度十大无罪辩护案例陈春薷案、朱庆林案,还有邵洪春案、漳州案、常玉贤案、陈良英案、泸州五证人被抓案、陶红勇案、杜文案等。辩护风云激荡,故事跌宕起伏,优秀律师纷纷出镜,展现了转型中国刑辩艰难的画卷。全书注重刑事辩护技巧的总结,并从学者视角评论司法运作,对律师及公检法办案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五个专题,分别针对贿赂犯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以及渎职犯罪等相关的行为进行分析。对贿赂犯罪相关行为,重点是指出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对贪污犯罪相关行为,重点是指出对一些处于 灰色地带 的行为在法律上如何定性;对挪用公款犯罪相关行为,重点是指出什么样的 借用 公款行为会跌入犯罪的深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相关行为,重点是阐明即使无法查明与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财产是受贿、贪污、挪用所得也不能 高枕无忧 ;对渎职犯罪相关行为,重点则是强调 罪 与 错 的界限。下篇主要是关于法律中的程序法的基础知识。
王佩芬编*的《发票犯罪立法研究》对于发票犯 罪立法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 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概述。 **部分,是对发票犯罪刑事立法基础概念与基 本关系的梳理,是本文进行研究论证的基础。因其内 容庞杂,故分为二章进行论述。 **章发票犯罪概说。通过对发票的概念、功能 、分类以及我国的发票管理、发票犯罪概况进行梳理 ,笔者提出:(1)发票的功能与发票犯罪密切相关。 发 第二章发票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与理论,对我国 发票犯罪的立法实践与刑事立法理论发展进行概括综 述。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发票犯罪中 各罪,即为虚开发票犯罪立法,伪造发票犯罪立法, 非法出售、非法购买与非法取得发票犯罪立法,发票 持有犯罪与发票渎职犯罪立法,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六五”普法规划的适时推出意义非同寻常。而对于地域辽阔的农村、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人口众多的农民来说,法制宣传教育有着更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落实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性工作。虽然我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普法教育,但“三农”问题依然大量存在,法制观念尚需加强,加之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一大批与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农村普法仍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满足他们学习、运用法律的强烈需求,以“金色乡村出版工程”为契机,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普法丛书——“农民与律师聊法
“农村法律小帮手系列”是一套面向农民朋友的普法丛书。本丛书以切实帮助农民朋友解决农村生活和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为宗旨,力图使农民朋友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解决农村生活中的实际法律问题。本丛书将成为普及农村法律知识,帮助农民朋友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师益友。 本书是“农村法律小帮手系列”丛书之《农村刑事犯罪问题法律小帮手》。
本书序论探讨了诚实义务这一刑事辩护的核心问题,在本论中详细分析了侦查、审判、上诉和再审各阶段的具体辩护技巧,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辩护技巧。本书既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又使用易懂的市井语言;既有条理清晰的讲解式分析,又有对对立观点的犀利批判;既引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又穿插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案件。这本是刑事辩护理论和实务集大成之作,被列为日本现职刑事辩护律师和未来的辩护律师书目,现职律师会从中获得很多启迪,未来的律师会有体会亲临其境的感觉。
《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中国特色实证研究》内容在国内学界首次系统、全面地将法学实证分析方法引入"知识产权刑事司法机制"议题的研究中,具有方法创新的学术价值,有利于弥补本领域偏重思辩、忽视实证的方法上的不足。 《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中国特色实证研究》从年度司法数据实证、司法案例实证、司法解释规范文本实证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运用:一是司法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对该机制十余年运行实效的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解读;二是司法案例实证分析,对北大法意等网站收录的1617 份知识产权刑事判决建立案件数据库,采用SPSS 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解读;三是司法解释实证分析,对有关知识产权刑事司法的31个文件、13 个规范建立文本数据库,进行法律文本实证分析,从事实层面归纳揭示其若干特点。 知识产权领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
近年来,无论是震惊全国的佘祥林杀妻案,还是引起广泛讨论至今尚无结果的聂树斌强奸杀人案中,社会关注的焦点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这些案件中,实体判决的正确与否虽仍为关注的焦点,但刑事诉讼程序对公正判决的决定性意义往往触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彰显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扭转重实体轻程序的痼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书的编写中,我们继续贯彻版编纂中的时效性、可读性及准确性的原则。为保证时效性,在案件的选择上,本书注意选取了大量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改编,并注重突出其程序性节点。为方便读者查阅,在编纂体例上,我们仍然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编排体例安排案例顺序。为防止发生分歧,在法律分析上,我们注意以学界通论为基础,尽量结合通用教材及现行法律法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