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外》是贺卫方先生集十年思索而成的随笔集。全书分有“书中景色”、“读史阅世”、“话语千叶”、“士林观望”、“逍遥无地”五辑,分别从时评思考、东西游历、少年追忆和人物学术等角度信手连谈。或从社会中来,或从历史中来,或从读书中来,或从思考中来。探讨体制转型困境,直言司法改革困局,揭示文化本质,论辩社会学术风气,传递民主自由薪火,开启公民独立思考,游历东西文化感悟,回首世事人生慨叹。文思所至,涉笔成趣。
“独角札丛”丛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作者从二十余年监狱警察的监管实践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展现高墙之内刑与罚的真实世界。本书认可刑罚源于“报应刑”思想,认为改造应着眼于罪犯回归社会之后。监狱警察的职责是执行国家刑罚,手中的权力是看管看押,法定的利器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同时作者认为:减刑是原判刑罚在实际执行中的“打折”;以假释代替减刑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是大势所趋;暂予监外执行有监狱甩负担的嫌疑,祭出的确是“人道主义”关怀的旗帜。
本书内容包括对抗制简介、对抗制与保密义务、热忱辩护(zealousadvocacy)与公共利益、伪证、交叉讯问——破坏诚实证词、法律职业伦理的认识论、向委托人提供建议、起诉者的一些伦理困境、庭审律师的审查等。
“法律与文学是两种思维。法律多抽象思维,文学多形象思维。法律与理工科更近,都是抽象思维,“已知求解”,“因为所以”。文学讲究的是“下笔如有神”,重情节,轻逻辑”……
作为家专业从事刑事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在10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个体成才和团队成长的个案、经验和规则。为了对这一律所专业化发展的案例进行总结,本书作者对尚权所管理团队、合伙人、律师、教授级兼职律师、青年律师共计15人做了深入访谈,从内部管理、团队合作、律师成长、专业思维等多个侧面全方位记录了这支专业刑事辩护团队的成长和壮大历程。与此同时作者也请尚权律师分享了自己办理刑事案件的宝贵经验和对自身、当事人甚至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案例。书中见人,见事,更见一支出类拔萃的律师团队的思想精髓。
本专著针对普通法传统中公私法划分展开批判性研究。Oliver教授分析了公法和私法划分在传统上的思想和理论根源,并且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诸多法律制度面临的公私划分的困境。其质疑传统二分法的正当性,并提出了新的区分标准,这些标准按照与控制权力、尊重个人自治和尊严等根本价值相一致的方式分配责任。本书对于公法文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创性的贡献。
十余年来,刘仁文教授持续关注死刑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历年来死刑研究的心得与洞见,围绕世界死刑废除的趋势、中国死刑改革的历史与进展、死刑核准权、执行方式、相关制度的建设以及震撼人心的死刑案例,深入探讨了死刑的废除在中国的梦想与现实。《死刑的温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主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学术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朴素、厚重的情怀。
《法律的温度》是一个随笔集子,所收录的文章是作者作为检察长几年来在工作之余撰写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回顾其所经手的案件,有的点评时事,有的则集中讨论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正义的悖论。作者或激扬文字,嬉笑怒骂;或娓娓叙事,生动引人;或学术辨析,入木三分;或呼唤倡导,拳拳真情。尽管属于随笔,看似点线多多,色彩纷呈,但是全书有一个鲜明的主旨一直贯穿始终,这个主旨就是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强调基于平等理念的个体权利在司法工作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