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刻地讨论了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即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问题,涉及法律(学)是什么、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及其司法适用等问题;分析了回答这一问题的三种思考方式 历史的、分析的和哲学的视角 的由来和发展;并指出在法律领域,各门社会科学必须携手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与法学携手合作。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分享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经验做法。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白皮书介绍,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努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网络法治建设不仅有力提升了中国互联网治理能力,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白皮书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本书是一本体验式的历史法律读物,通过讲述唐朝著名的法律案件,全景再现了盛世大唐与今不同的法律规定、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唐律疏议》是我国传世的部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的瑰宝,我们现在的法律制度正是立足于过去的守正创新,其优秀的法律理念穿越时空,仍值得我们学习理解。 本书通过褚遂良买房案、高昌交通肇事案、章怀太子案、懿德太子案、永泰公主案、来俊臣诬陷谋反案、李白流放夜郎案、醉打金枝案、武元衡被刺案、元和逆案、鱼玄机杀婢案等案件,以轻松的笔调,结合历史和法律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一展现唐代生活的细节。
《趋势 洞见 实践:强制执行公证实务研究》以强制执行的公证业务研究为题,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近年来全国公证强制执行案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从类似案例中总结出法院对案件的裁判方法和法律思维的应用,尝试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裁判要旨或裁判规则,并结合公证制度原理和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指导实践和完善制度、政策。
《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着眼于近代法律人群体,关注晚清民国时期章宗祥、董康、汪荣宝、瞿同祖、何炳棣、燕树棠、徐道隣、邵循恪、端木正、潘汉典、康有为等多位被人们遗忘的法律人,展示出他们多姿多彩、不为人知的一面。相对于制度变迁的冰冷无情,这些法律故事有血有肉,见证了法治中国的百年历程。
《证据:历史上*争议的法医学案例》介绍了:都灵的耶稣裹尸布、拿破仑 波拿巴的死亡、肯尼迪总统遇刺等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疑案,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终结案。作者列举了这些案件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医学和科学证据,并揭示人们是如何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这些证据并导致法院判决结果的。这些案件表朗,在疑难案件的侦破方面,即使是*效的刑事证据实验室和司法鉴定也可能无法做得使所有人完全满意。《证据:历史上*争议的法医学案例》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样充满悬念,吸引读者不断作出各种猜测。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本随笔集文字幽默生动,既有法律常识的清晰传达,也包含对法理的透彻剖析。《写意法治:的欺瞒》中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多篇被评为年度中国随笔。作者力图用清新活泼的文字解读社会生活,旨在通过讲述生动的法律故事来记录法治成长过程,雕刻未来法治梦想。
《比较法学导论》既是一部比较法学的教科书,又是一部 了教科书的理论研究专著。本书着眼于比较法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包括性质与特征、对象与目的、范畴与方法、法系及其划分、共同法发展及普遍法目标等。 作者米健长期从事比较法学和民商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法律实务工作经验并广泛参与了 法律文化交往活动,因而使其著述具有了集理论积累、实践经验和 视野之大成的特色。作者不仅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阐释了比较法学的一些难题和命题,而且还能 比较法学界既有的一些观念藩篱,提出其个人独到的新观点和新命题,诸如比较法律和比较法学的区分、作为比较法学对象和目的的共同法与普遍法、比较法学的还原方法、法律文化交往形态与文化主体意识、融合法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作为世界法思想基础的东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等等。 在
曾哲等著的《成长中的法律/公法与治理学术文库》一书,是对青少年权利保护的面面观,是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关键阶段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 的解读——既有历史的凝练和厚度,又有现代性的风姿和质感。全书分为“青春焕法”和“律久弥新”两章。 章“青春焕法”重点针对童年、少年、青年等不同年龄阶段可能会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律久弥新”选取富有我国历史特色的法律制度以及古今中外广为流传的法律格言进行介绍。
......
王明亮等著的《趋势洞见实践——强制执行公证实务研究》以强制执行的公证业务研究为题,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近年来全国公证强制执行案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从类似案例中总结出法院对案件的裁判方法和法律思维的应用,尝试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裁判要旨或裁判规则,并结合公证制度原理和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指导实践和完善制度、政策。
《智慧女人的法律学堂(女性权益保护案例精选与指引全新修订版)》共有“婚恋维权卷”、“家庭维权卷”、“事业维权卷”、“理财维权卷”和“消费维权卷”五卷,囊括了女性朋友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精心选择了谭芳律师遇到和亲自解决过的案例,编写了这本书。女性朋友可以按图索骥,寻找到自己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谭芳律师以及她的团队从众多真实的女性维权案例中,归纳总结成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通过“维权解答”的方式作出专业回答,以便读者在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理解法官的裁判思维。她们将执业的体会和经验以“律师寄语”的形式予以指引,从法律、人生哲理、生活经验出发对女性寄予深切的关爱和期许,告诫和提醒。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法律链接”,她们力求 全、 新的法律法规收录其中,从而使读者在权益受损时能得心
《要命的选择:霍尔姆斯杀人案、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源自美国当代 哲学家雨果?亚当?贝多教授1995年春在塔夫茨大学开设的一系列讲座。贝多教授在讲座中选取了三个知名的案例——既有真实发生的“美国诉霍尔姆斯案”,也有经典的虚构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试图让听众(以及读者)共同思考:当遭遇特殊情形,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导致有人丧生,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要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和“良心煎熬”,贝多教授展示了“道德决疑法”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伦理分析方法在当代依然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小说之类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着丰富的人生,即使是神魔荒诞的故事,仍然是人生的一种投影。而每个人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时,也就是在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所处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艺术作品。 法律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基本规则,人的一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受着法律的规范。法律的理念,法律的规定,作者以及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很自然地会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去。同时,文艺作品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观众对于法律的看法和态度。这种互动的发展演化,是各个民族特有法律文化体系的重要侧面。 本书就是对于中国戏曲小说中这种法律文化现象的解析。既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时代的法律现象,也包括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以及作品流传过程中读者对于这些法律现象、态度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