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边界》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正义的回响》是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陈碧教授结合近几年的热点案件,尤其是女性权益相关的热点案件,从法律中的情理视角解读买妻、性别暴力、、弑母案等20余个热点案件,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治与情理的考量,在讲究逻辑与理性之上,关注民众的常情常感,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温度,并对 坏人 的辩护权利、律师的职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 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这是一个长期扎根于基层的人民法院院长在司法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是原产自我国基层司法土壤的思想结晶。这部二十余万字的著作,严谨有序,结构体系完整。书中既选取了全国知名的典型案件,也有作者亲历亲为的案件,对这些案件的处理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作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深耕基层法院三十余年,从天理、国法、人情融合的角度,再度深入剖析,力图提炼出有意义的司法经验;同时,聚焦社会热点、司法难点、司改堵点,进行法理析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还有作者读书阅史时对于与司法问题相关的一些人和事,结合现实予以介评,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这是对历史的活学活用,难能可贵。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英国法学家亨利 梅因的主要著作包括《古代法》(1861年)、《东西方村落共同体》(1871)、《早期制度史讲义》(1875)和 《早期法律与习俗》(1883)。《古代法》为梅因的成名作,后三本均由梅因担任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席教授期间,在其开设的理论法理学讲座讲稿的基础上整理成书。 《早期法律与习俗》一书是一本尚未译成中文的著作。该书延续了梅因关注的一贯主题,试图从人类早期社会的习俗及这些习俗背后的观念出发,追溯人类既有法律制度的起源。在1-4章中,他以印度宗教为主要论述对象,重点讨论了早期法律与古代宗教之间的密切关联,认为在对现代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数个社会中,其法律制度的诞生均受到了古代宗教的重大影响。在5-6章,他以日耳曼法为对象,讨论了对早期法律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 国王的权威。第7-8章,梅因回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法律的影响,但法律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法律的影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回应?美国法社会学泰斗劳伦斯 弗里德曼教授撰写的这本《碰撞》就是要解答上述问题。 在劳伦斯 弗里德曼看来,法律制度不是完全自主的,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而前进或改变,法律不可能被100%遵守,也不可能被100%违反,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种行动 回应 更多行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法律的遵守、抵制,或者法律出现后的某种后果,都是他所要探讨的法律 影响 。
初入行的年轻律师往往会在工作中犯些错误、走些弯路,也会有 不知何去何从 的迷茫和疑惑。这些情况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年轻律师的成长。基于此,本书作者将自己从事律师工作以及多年带教实习律师的经验整理出来。同时,为便记忆和实践操作,他还把这些经验凝练成100句话,每句话配三两段感悟,变成轻松易读的小册子,放在案头,时不时翻两页,必能起到提醒作用。
包公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法律观念,剧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着 法制宣传 。然而这些 法制宣传 并非简单的 法律图解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帮助受众宣泄感情的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法制的途径,以为古代的法律、司法就是如此。这并非指责包公戏所言不实,而是希望助其重新定位。本书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古代历史中的法文化与包公戏中的情节进行对照,还原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司法观。揭示了社会道德和思想伦理对司法观潜在的影响。
要把 中国法的精神 论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学术目标。然而, 中国法的精神 又是一个必须直面的学术主题,不仅不容回避,而且魅力十足,颇能吸引学人的心智。试想,作为法学研究的从业者,置身于当下的中国,对于此时、此情、此境下的 中国法的精神 ,倘若不能给出一个说法,岂不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件?因此,按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圣贤之道,本书以 论中国法的精神 为题,尝试对 中国法的精神 做出个性化的解说。 《论中国法的精神》是喻中教授跨越十多年,历经重庆、成都、北京三地观察 中国法的精神 之心得 ,真切地反映了中国法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书为法学随笔 黑骏马法学漫丛 之一,其主题为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若干历史片段,所收录的文章近二十篇,包括《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西方政法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罗马法传播中国文献稽考》《德国法传播中国的一段逸史》《探索西方的 法言法语 》《晚清法学新词的创制及其与日本的关系》《晚清外国法规的翻译》《说说近代中国的法律期刊》《的*个中文译者》《超越东西方:法学家吴经熊》《庞德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等。这些文章皆发表于《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法制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