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包含十五篇翻译自英文的法律实证研究经典论文,均发表于美国顶尖期刊。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认真编译外文法律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的读本,适合对法律实证研究有兴趣的学子、法学者、实务家、社会科学家,依照兴趣各取所需。全书分五编,各编前均有编者撰写的导读,铺垫选读论文的具体贡献与知识背景。 本书内容由十二位兼有法学与社会科学训练、且有留学背景的年轻学者翻译,再经过与两位留学美、加的副主编多轮沟通修订,六位年轻学者校对,几位主编最后审阅、校订。译者与编者添加脚注用以说明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制度情境和对统计方法进行进一步解释,以及与原文作者商议后修订的文稿。本书帮助读者跨越语言藩篱、制度隔阂、统计门槛,进入法律实证研究的最高殿堂。 本书是以最严谨的编译态度,耗时近十年,方呈现于读者诸君面前的法
这是一本帮助大众分析如何防范财富风险的书。全书共5章,包括企业财富、财富传承、婚姻财富、财富工具及政策解读。 本书借助翔实的司法案例,对资本市场热点问题、与大众密切相关的财富保护及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给出规划方案与风险防范措施,以打破大众的法律认知盲区,为大众提供操作指引。同时,作者解读了对大众影响较大的财富领域的相关政策,包括全球征税、居住权、意定监护、遗嘱信托、遗产管理人及房地产税等。
本书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号:22SKGH027)。本书以麦考密克意义上的制度法理论为题,致力于勾勒其理论发展脉络并解释其演变的内在因由。在从 作为制度性事实的法律 到 作为制度性规范秩序的法律 的前后演变中,经由制度性事实的重释可以发现,非正式言语行为和惯习的共同作用使得前期制度法理论必须进一步推进,并最终在 斯密式定言命令 的实践理性阐释中得到理论基础的夯实和定型,由此获得的理论形态很难被定义为规范性法律实证主义或后实证主义,而应是本书所称的 制度性法律实证主义 。
本书收录新公布的《 关于适用 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全书内容全面,编排合理,收录民法典及 公布的与民法典密切相关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指导案例裁判要旨等。书中对民法典每一条文附加“条文主旨”,指引读者迅速找到想要查找的条文。书中收录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对新修改的部分在正文中用黑体突出显示,以提示读者重点关注与学习。本书收录了指导案例中的“裁判要旨”,可给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同仁提供参考。
本书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时代背景,人类社会的共性,各民族国家法律的共同与差异及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原因的层面与高度,全面、系统、概括地阐释当今世界几个主要法律体系或家族的生成、演变、及发展,并指出其各自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后提出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共同方面和世界共同法产生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数量逐年攀升。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不断变种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包括犯罪有组织化、产业化色彩浓厚、催生大量黑灰色产业链等。为了有效预防并精准打击具有组织化、智能化、隐蔽性强、社会危害性大的新型诈骗犯罪行为,厘清诈骗罪中尤其是处分行为理论中素有的争议问题,并提出符合司法实践具体情况的理论观点,将其适用于具体案件中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准确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本书通过对诉讼诈骗行为的分析与论证,得出该行为符合诈骗罪基本逻辑构造的结论,应当以诈骗罪对该行为进行定罪量刑。最后,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与处分行为紧密相关且具有较大争议的犯罪案件行为的定性问题,根据所持有的 处分行为必要说 与 处分意识必要说 的立场,得出骗取他人放弃之物的
每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法律形成的特定路径。我国法律的形成离不开党的领导, 党领导立法 既是一个实践命题,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书以党规和国法为框架,对党领导立法进行界定,以《惩治贪污条例》《民法通则》等法律为例展示党领导立法的具体过程,深度呈现党组织在立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从学理视角进行阐释。倡导从党领导立法的实践中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原理和学术话语,以解释立法的中国经验,从学术角度回应西方学者对我国立法的误解和误读。
本书着重对中美两国的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相关法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法律的异同。专利的权利要求界定了专利权的范围,也是在专利侵权纠纷中争议的核心。解释权利要求以确定专利的范围是专利侵权判定中关键的一步。本书对于两国法律进行了功能性的比较。虽然美国专利法和中国专利法的概念框架大相径庭,权利解释规则的表述和术语差异较大,但是有些规则的内容实质上是一致的。中美两国也有一些在表述上非常相似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在司法适用却有所不同,从而会给出不同的专利保护范围。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平衡激励创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原则,提出了对专利权利要求立法和司法的建议。
数据权利是公民个人因个人数据的产生而拥有的基本权利,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共享社会模式下,个人数据共享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共享所要求的分享性决定了个人数据权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数据权力、企业数据权力以及其他社会个体的不当侵害,跨境数据流动中的个人数据更是面临着诸多可能被侵害的刑事法律风险。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个人数据权利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但仍存在作为保障法的刑法供给结构性缺失、动态保护不足等问题,司法保护也存在法律适用与事实认定等方面的争议。应当在反思与检讨数据权利个人控制论的基础上,确立社会控制论立场,明确数据权利保护必须受制于国家数据主权、兼顾个人社会责任等原则,采用多元刑法立法模式,以避免单向性立法、兼顾数据权利与数据权力平衡、完善附属刑法规范设定并明确跨境数据流动
本书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研究主题,积极响应实践部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要求,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构建出一套更加科学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希冀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本书对民法总论相关知识、原理进行体系化阐述。全书分为六编。编“民法导论”,具体包括民法概念论(作为私法的民法、民法的若干核心概念)、民法体系论(外部体系、内部体系)、民法方法论(民法的法源、解释、续造、案例处理方法)。第二编以下为本论,以私权为逻辑主线阐述民法一般原理。第二编“权利主体”,具体阐述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第三编“权利客体”,具体阐述了民法上的物和其他权利客体,如给付、智力成果等。第四编“权利变动”,具体阐述了权利变动的样态、权利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一般原理(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意思表示的构成、意思表示的发出与到达、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法律行为的效力障碍(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
本书以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数据获取、数据利用、数据交易和数据迁移的行为规范体系,重点研究企业数据的权利归属、交易监管和流通利用规则,为完善企业数据法律治理提供对策参考。
本书旨在以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综合性考察视角, 聚焦农村土地制度和法律演变内容,具体包括: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特征、演变逻辑、挑战与趋向,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式、绩效与改革路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与三权分置制度, 三位一体 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多目标驱动下的耕地利用动态平衡制度,永久基本农田、黑土地保护制度和大食物观下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产生逻辑和作用机制的分析,理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变迁图景、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 进而理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对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公平发展, 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探究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本书为国家土地政策、制度的制定与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通过七章厘清履行障碍救济途径的体系。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补救履行和解除合同的关系。解除合同是双务合同中债权人面对债务人的履行障碍时的救济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其中包括继续履行和采取补救措施,被统称为 补救履行 。解除合同和补救履行不能并存,因此需要明确的是,面对履行障碍,债权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给予债务人补救履行的机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债权人不能在解除合同和补救履行之间自由选择。本章以大陆法系民法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我国《民法典》为基础,结合德国民法典和美国统一商法典的具体规范,厘清补救履行和解除合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分析与履行并存的损害赔偿。债务人迟延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在没有发生履行不能的情况
欧洲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大力推进建立 统一专利制度 。2012年,欧洲议会和其成员国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决定实施该项新制度。新的统一欧洲专利法院将在2017年底前正式实施。本书详细介绍了有关欧洲统一专利法院和统一专利制度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从技术层面解释了新的 统一专利 对专利权人产生的影响、专利申请策略和费用标准,并解析了新的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的特点与诉讼程序。
本书通过类型化方法,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界限的模糊问题予以归纳。然后,从理论学说、哲学方法和原则层面上确定界限的标准,最终为确立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的界限找到了一个过程评价的方法,使民事保护和刑事保护形成较为完美的衔接,从而尽可能地释放司法保护体系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价值。
本书稿共结集作者2002年以来发表的23篇文章和演讲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儒家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问题、诚信原则与中华伦理背景、儒家思想与司法公正、“和谐”与“斗争”理念的文化渊源等作了阐述,对法律与道德的语境、中西法律文化的共同点等提出见解,对《唐律》、《四库提要》等做了独到解读。作者的学术观点具有前沿性,对于中国法律制度史、社会发展史研究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具有根基性的意义。。 作者指出:中国的法律和文化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体,而不能以西洋文化为体,无论其为英美文化、法德文化或日俄文化,概莫能外;中国的法律只能为中国文化之用,也必须为中国文化所用
本书在对中外刑法解释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考察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 刑法解释过程论 这一理论命题。刑法解释不仅是一种解释行为,其更是一种解释过程。解释主体、解释立场、解释角度、解释客体、解释对象、解释规则、解释原则、解释行为以及解释方法等九种要素是刑法解释过程得以形成的构成要素。主客间表现形式与主体间表现形式是刑法解释过程的必然外化形式。在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刑法解释过程体现出了客观性、主观性、时间性、空间性、规范性、开放性、承继性和建构性这八种基本特征。在全面、科学、系统阐述刑法解释过程论这一命题之后,本书还就当下刑法解释领域中所存在的主要刑法解释理论展开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反思和检讨。
《苦寒磨砺筑方圆:律师写作技能提升之道》内容简介:律师能说会写是执业的基本功,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立身之本。本书作者 建筑行业泰斗级律师朱树英全面总结自己25年来写作营销的方方面面,详细介绍了律师函,法律意见书,尽职调查报告,诉讼类、证据类、辩论类法律文书等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并且总结了自己25年来出版法律实务专著图书的经验,毫无保留、联系自己工作实际地讲述了作为律师应该如何建立写作营销的理念,如何积累写作营销的素材,如何优雅的开展写作营销,如何有品位儒雅的拓展自己的业务。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可以让律师掌握写作技法、提升写作技巧的活教材,也是一部可以让律师分析写作得失、掌控写作成败的案例集,更是一部可以让律师儒雅拓展业务、精准实现营销的工具书。
本书旨在运用公法学的组织法理论研讨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新区之国家机关的组织法议题。这些特殊的地方国家机关分为五个类别: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管理机构、监察机构、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相关的组织法议题包括四个方面:设立依据和基本定性、人员组成和产生方式、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以及撤销和合并机制。本书一方面尝试将 两区 国家机关纳入既有组织法的体系之中加以检视,以期推进 两区 治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则尝试将相关组织法规范置于 两区 建设的语境之下予以考量,以期增进组织法立法的科学性。
本书从中国审判倡导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的理念出发,结合当前强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政策要求与实践现状,提出 理由论证 的中国审判 前置命题 ,为探讨 中国审判为什么要说理 中国审判如何说理 等命题提供来自法理学与法社会学的智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