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的诸多议题。从场景上看,涵盖司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应用形式;从主题上看,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侵权责任、数据保护,合同履行、公司决策、算法共谋、知识产权保护、算法歧视、技术性失业、立法与伦理监管等热点问题;从视野上看,比较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应对之策;从学科上看,横跨法学、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伦理等多个学科。手册视野辽阔、观点新颖、素材丰富、法理深刻、语言质朴,很好地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本卷收录了约翰 菲尼斯对政治哲学诸根本问题多方面的研究文稿。本卷首先考察了政治共同体与社会正义的一般理论,其中包括关于权利法案的极具影响、极为著名的马加比讲座 对罗纳德 德沃金的道德-政治的论证和结论、欧洲人权法院对基本权利的态度以及作为宪法机构的司法审查的尖锐批判。之后,对康德关于法律、权利与伦理的交叉思想展开了同样彻底的分析。本卷*部分收录的其他论文包括一篇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早期评价,对移民权、国家边界和非公民权利等的一些基础性讨论的论文。之后,本卷集中讨论了现代政治共同体中的诸核心问题,包括:惩罚的实施;战争与正义;对安乐死和堕胎的公共控制;婚姻的本质与共同善。本卷对尼釆关于道德、哈特关于惩罚、德沃金关于道德的实施与安乐死、罗尔斯关于正义与法律、汤姆森关于女性的选择权、努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分别论述了国家监察权的内涵、国家监察权的构成、国家监察权的运行原则、国家监察权配置、国家监察法律关系、国家监察正当程序、国家监察程序衔接、国家监察权力监督、国家监察权力运行配套机制与监察行为司法审查等多项内容。 从内容来看,作者的理论视野较为宽泛,研究内容的范围涵盖了监察权运行的各个方面。 从问题意识来看,作者准确抓住了 三驾马车 模式 三者各自为政,边界不清,职能重合且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统一指挥;存在着同体监督、党纪断层、资源分散等问题,涵盖对象不周延,难以做到监察的全覆盖 的理论问题,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策研究。 从逻辑层次来看,作者以 权力运行 的问题为核心,从里到外,层层展开论证,较为具体地阐释了关涉监察权力运行的一系列带有基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学术理论。
本书以知识产权司法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指导性案例、五十大典型案例、十大司法保护案例及十大创新性案例。上篇研究 2011首批指导性案例发布至2016年最高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成立,这五年间司法案例的应用状况。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对司法案例的规律性进行探讨。静态研究是对案例本身进行研究、分析,按法院审级、所在地、文书类型、案由、裁判结论、法条适用情况等作出标记,根据案件类型等进行深度分析。动态研究是通过直接引用率、正向应用率、反向应用率三个评价指标,分析司法案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度及适用情况。下篇的研究解决上篇的结论所提出的问题,收录2017年至2021年的知识产权司法案例90个,要么解决一类长期困扰知识产权司法裁判的某个法律问题,要么开创或重申了一种裁判思路、裁判规则。为了适合于法官在裁决或说理中应用司
本著作是申报人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题成果,结题成果被评定为合格。本著作的研究背景和动因是:经过国外医院领域和国内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实践的检验,PPP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公私合作方式,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办医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方面,公立医院大多存在医疗设备陈旧,医疗环境欠佳,医院以药养医,医疗收入入不敷出等问题,迫切需要更新设备、迁址别建、改善管理运作以提升地方医疗服务水平,因而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有着强烈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医疗健康领域越发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医院和医疗服务属于垄断资源,社会资本原本无法涉足。但公立医院因其公益性质享有税收优惠,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稳定可观的营业收入,社会资本看好公立医院的发展前景,迫切希望
《法律、立法与自由》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历经17年的思考而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这部重要著作大体上依据“法律、立法与自由”这个总标题所关涉的庞大主题而相应地被分成三卷: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是“社会正义的幻象”、第三卷则是“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哈耶克在这部著作中详尽讨论了法律与立法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法治观;他经由法律理论的阐发和建构,最终完成了他从社会理论到自由理论再到法律理论这一宏大的自由主义社会哲学体系。
马丁 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也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尝试思考的是 何为自然法 这个较为基础的理论话题。跟随海德格尔去思考 自然与人 的关系,并依照海德格尔的本意就此提供一个有关源初自然的思考方式。第一章中,本书进一步以学术史的变迁为线索,梳理海德格尔思想。在第二章,本书将立足于施特劳斯对海德格尔的身份定位,介绍海德格尔作为虚无主义者如何推动了最新的虚无主义潮流。第三、四章共同构成了现象学悬置的具体展开,在这两个部分中,本书通过批判影响现代自然法思想存在者形态的技术(Technik)、形而上学(Ontologie)而为讨论源初自然做出准备。第五、六章的讨论则着眼于海德格尔针对人如何从技术与形而上学之中回返源初自然的思考,为提问源初自然法给出方法论路径。在第七、八章,作者尝试描述源
本书探讨的习惯法为一个自然村的习惯法、微观区域的习惯法、当代时段的习惯法、汉族地区的习惯法、东部地区的习惯法、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习惯法、承继中变迁的习惯法、动态的习惯法。蒋村习惯法包括村规民约、土地习惯法、相邻关系习惯法、债权债务习惯法、商事习惯法、丧葬习惯法、治安习惯法、纠纷解决习惯法、起屋习惯法、捐会习惯法、同居习惯法、分家习惯法、赡养习惯法、人情往来习惯法、损害赔偿习惯法等。当今的蒋村习惯法呈现全面性承继和扩展性变迁,体现旧与新的叠加、固有与新生的混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在当代律师制度下,青年律师作为律师行业的新秀,决定着律师行业未来的走向以及律师行业未来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律师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律师行业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青年律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倍感痛苦与艰难。让青年律师正确认识行业特点,理解成长规律,掌握执业技巧,不失为青年律师的一条成长之路。律师是一个专业很强的职业,具有与其他职业不一样的专有特征,一名合格的律师必须具有强大的法律知识体系与社会交往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执业行为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与未来发展的导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律师行业对执业能力、执业技巧、职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法律是定分止争的实践理性—— “定分止争”源自先秦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管仲,蕴含着法律要明确权利、义务及各自的界限,公正合理地调整利益关系,缓解和消除利益冲突,实现国泰民安。“实践理性”体现了近代以来的法律精神,是对传统意义“定分止争”的理性引导、科学规范和价值重塑。 哲学是求真尚善的思想艺术—— 哲学研于概念之华,臻于逻辑之美,凝于智慧之思,是思想方法,更是思想艺术。西方哲学旨在“求真”,东方哲学意在“尚善”,求真与尚善融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潮的精华,更与作者推崇的“良法善治”有机契合。 法哲学则是以哲学的眼光和智慧对法律的观照和反思—— 法哲学产生于哲学与法律的有机对接,法哲学对于法律来说,是观照,亦是反思:“观照”源于东方佛学,真意在于解读和明了;“
法学理论来源于法律实践,并指导法律实践,而法律实践的发展推动法学研究向前进步。因此,法律的真谛在于实践,这就是本套丛书出版的基点。丛书的作者均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不仅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他们写作的内容既涉及法学原理与前沿理论的探讨,又包括大量对法律实务操作难题的细致论述。这就使得本套丛书不仅可以作为学者研究的参考素材,而且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参,更适合作为商业领域法律实务工作者的从业指导读物。周小明编著的《信托制度》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刊发原创性的学术论文、书评和研究综述,旨在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海内外学界 研究成果。第十九辑共收入学术论文十七篇、书评三篇、论著目录两篇,反映了当前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领域的 动态和热点问题,有助于相关学者和法制史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作者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的著作。
这是一本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书,涵盖了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流程,如,员工入职与劳动关系的建立、员工管理与规章制定、员工的离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劳动争议调解等方面。作者提炼和总结了126个典型案例,为企业在新劳动法律框架内进行实务操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有针对性地对许多具体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无论是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此书上市以来,持续畅销并增订改版至第7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合同法律领域的经典品种。本次增补新增了“2017-2019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指引”及全新“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常见参数索引”等内容,力求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对策参考。
《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部分为“减刑、假释改革理论研究”,该部分是课题组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减刑、假释相关制度设计”,减刑、假释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论证和支撑,更依赖于具体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课题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四部关于减刑、假释制度的法规设计方案,将其纳入本书以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以使未来制度设计更具有应用价值。下编为“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相关论证文章”,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里选取了部分关于减刑、假释制度的论文编入本书,目的是在较多层面上与学界和实务界同仁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