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汉译名著本)》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他的法学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罗马法和□□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卢梭和孟德斯鸠。康德的法学理论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的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这是一本解答HR劳动法问题的专业书。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HR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劳动法问题,由于劳动法问题纷繁复杂,HR往往很难获得准确而专业的解答。从帮助HR解答劳动法问题的角度出发,本书汇集了1000个HR原生态实操问题,这些问题全部为HR的真实问题,源于实际工作当中。当然,是其他人的问题,也可能是你的问题。我们希望这本书能还原HR*真实的用工疑惑, 成为最接地气的HR劳动法实战解答。 你的劳动法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包括两部分,一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陈兴良、白建军、陈瑞华、凌斌五位教授在凌斌教授主持的 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之讲授录音整理文稿,二是《中外法学》编辑部1990 年第6期至1991 年第2期分别约请金瑞林、魏振瀛、沈宗灵、饶鑫贤、肖蔚云、储槐植六位先生撰文的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心得与经验。
本书为 法治原理与实务丛书 的一种。作者刘平自1996年开始从事政府法制工作,有法制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立法、政府法制研究等多岗位经历,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一级巡视员,长期兼任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在行政法学、宪法学、立法学、法理学等领域理论造诣深厚,实务经验丰富。 法治原理与实务丛书 目前拟收入作者刘平 行政法治四部曲 :《法治与法治思维》《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行政救济的法理思辨》。 本书是在作者所著《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修订版)(2018)基础上,补充近几年尤其是二十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提法、新精神、新经验,推出的第二版。 本书以一线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升为目标,梳理相关法理依据和实践技巧。全书分为三篇,分别是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
本书是社会法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结合哲学理论,从社会法各个理论体系深度分析了社会法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法理论的演变。作者认为,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法概念到基尔克的社会法概念,都让社会与法的互动关系成为社会法的研究对象,因此深入理解社会法的发展和演变,要从多层次分析社会、法以及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弱者论、契约论、倾斜论、分层论和平衡论,全方位探讨了社会法研究不能脱离现实,从多个源头融合来丰富我国的社会法理论。
法律解释是现代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全面呈现了法律解释制度的理论渊源,从方法论层面研究法律解释的主要技术,以及论述了该制度之于构建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中国的法治现状面临着法条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和法律浪漫主义的三重困惑,而成熟的法治国家早已告别了这样的严格规则主义时代,因此将法律解释制度在实践中落地是当下法治进程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这样的思考下,作者历史性地考察了法律解释的内涵、属性、功能、相关概念、原则和要素等,以及在应用层面的设计法律解释的规则,法律解释过程中的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等,更重要的是列举许多中外案例并结合当前中国法治环境,提出了我国在构建法律解释制度之时面临的迫切问题。
......
算法规制的目标无他:其一,警惕本来应当是中立的智能应用,被用来掩饰未取得 多数人同意 的少数人集权;其二,建立利益相关者对话和商谈的场域,避免法律沦为 技术寡头 的帮凶。本书从凯伦 杨 跳出 数据道德 或 AI道德 窠臼 以寻求 数据驱动机器时代正义、民主和自由 的主张开始,以李 拜格雷夫 将数据保护法的价值观贯彻进信息系统架构之中 的倡导结束,中间穿插着马丁 洛奇等学者对 风险导向监管路径 的反思与改进;这背后是 自然人正义观 与 算法正义观 从排斥到融合、 个人数据保护 与 技术公共利益 从对立到统一的艰苦历程。本书英文版虽出版于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但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对 算法规制 的路径探寻,无不包含着从 个人健康 促进 社会健康 的现实隐喻,以及人本主义 责有攸归 的道德哲学,对我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及疫
法学论文写作是法律专业人士学术科研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工作的常用技能,也是检验法律基本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张翔教授基于自己写作的具体经验,从实操角度讲述如何撰写法学论文。除了“楔子”“附录”“尾声”之外,本书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选题与准备”“结构安排”“具体操作”“修辞与积累”,几乎是“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将作者撰写法学论文的心得和经验讲授给读者,内容系统、完整而语言简洁明快,以十几万字的篇幅,贯穿法学论文写作中从选择主题和标题、确定结构、查找资料到完善文字和修辞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全书内容脉络如下: (1)从对法学作为规范科学、实践科学的理解开始,说明法律论文选题的三种来源; (2)选题之后如何进行规范、案例和文献的检索整理,动笔之前应做何种内容与程度的
《宪法学说》从公法角度对魏玛宪法及其所依托的议会民主制作了细致剖析,既是法制思想史,又是比较宪法史,更是民主政治论。施米特力图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宪法是人类政治行为的结果,不能把宪法看成一架*机器,宪法的效力有赖于制定宪法的人的政治意志,人类的政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就本书的主题而言,作者不局限于对施米特仕途的描述,而是提炼出一个持久性的命题:学术是时代精神的强化剂?毕竟施米特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即便他在二战后退居乡野,也把居处命名为 圣卡夏诺 ,借以表达对马基雅维利的致意,可见他的志趣之所在。本书蕞大的特色在于 并不涉及对个人的道德评价,而是对既成体制之误导力和全部学术部门易受体制诱惑的性质做出条理清楚的分析 ,亦即运用的是一种克制的、理性的笔法。作者真正地采取了一种 同情之了解 的态度,反复强调施米特的选择并不特殊, 仅仅是当时各个院系的众多大学教师群体中的一个范例而已 。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法系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国法治的建设历程。中华法系中不乏有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是优秀甚至先进的立法理念,这些立法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与传承,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本书立足于传承中华法系精神,将中华法系中的优秀立法精神和理念向读者传递,以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提供文化滋养。这些优秀的法治精神包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底蕴浓厚的法律文化、注重亲情的法律伦理、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以和为贵的法律价值、引领时代的法医检验、宏篇巨制的判例研究、历久弥新的调解制度等。
目前,企业界需求*大的课程是激励方向的内容,需求*大的咨询项目是薪酬和股权激励方向的。基于薪酬的长短期激励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激励方式之一,本书通过阐述与薪酬相关的长短期激励的方式和方法,给受困于企业激励方面的管理者提供详尽指导和操作说明。 本书的内容,第一章是薪酬和股权激励的理论,第二、三、四、五、六章是五个企业的最佳实践,都是作者亲自操刀的项目,由作者亲自来书写。每个案例都包含案例背景、项目操作方法步骤、项目成果和感受几个部分组成,全书读来故事性很强,很有画面感,同时借鉴价值很大。
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宽阔半正式第三领域正义,也包括其为民服务和社会公正理念;三是从西方引进的形式主义个人权利法律。今后的发展进路不在三者中的任何单一方,而在更好、更精准地融合三者,朝向一个新型的、可能成为新的 万世之法 而推进。
《什么是法律人类学》是一部针对法律人类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入门指南。在法律人类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 什么是法律人类学 也就成了所有想要了解法律人类学的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什么是法律人类学》共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 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人类学方法 什么是法律民族志 什么是田野调查 什么是扩展个案 什么是日常个案 从田野调查到法律民族志 。 这些专题,虽然名义上围绕着 方法 而展开,但却涵盖了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以及如何适用于当前中国本土法治实践等中外法律人类学的基础问题,不仅描绘出法律人类学的学科样貌,还深入探讨了诸多学科前沿问题。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揭示立法过程的现实样态及其深层逻辑乃是立法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本书首先对立法过程的议程设置逻辑进行总体考察,总体性地梳理其中各类经验事实的类型构造、基本关系以及生成机理。进而,逐一讨论所确立的重点范畴:立法过程中的问题界定逻辑、立法过程中的政治互动逻辑与立法过程中的立法方案生成逻辑。意在于运用法政策学的研究范式,弥补当前法律体系研究中被遗漏的 事实侧面 ,即在事实与价值、主观与客观的不断交互中构建一种分析框架,从而澄清立法过程的议程设置逻辑。
内容简介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为第四版。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赖以推进的“本土资源”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
民法典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民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可以因自然事实(如出生、死亡)、事实行为(如扶养事实),也可以因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本书是以我国民法典为规范基础,专门研究身份法律行为(相对于财产法律行为)的专著。本书主要章节包括:绪论;身份法律行为的基础理论;身份法律行为的民法典适用;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损害赔偿问题分析;夫妻财产约定问题分析;忠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问题分析;婚外同居补偿协议问题分析;离婚财产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婚外同居者遗嘱的效力问题分析;放弃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扶养协议的解除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