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检察职能运行的基本法理,通过对国内外检察职能发展和运行的普遍趋势和一般规律的考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紧扣当代检察官的角色、权力以及制约机制这一主线,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检察职能运行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检察职能运行的合理机制。全书共分导论和四章。其中,第一章为检察职能运行的基本法理;第二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检察职能;第三章为新时代中国检察职能运行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为建立中国检察职能运行的合理化机制。
无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9年11月9日由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6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4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有许多性规定:如纯程序性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查阅权诉讼的原告资格和查阅范围,经批准的内部程序外部化适格被告,统一办理行政许可外部程序内部化的适格被告,基础行政行为审查标准和证据的区别,新旧法的选择适用,瑕疵痊愈的法律适用和裁判方式,被告逾期举证第三人补证的处理方式,不予许可案件的审查密度和方式,多因一果的赔偿责任和民行赔偿一并解决,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下的行政补偿诉讼时机、程序和标准以及裁判方式等。 该司法解释之所以有性规定,是因为我国行政许可法是世界上专为行政许可行为量身定制的专门法律。行政许可授益行为与行政处罚负担行为恰为行政行为理论中对应的行为,行政
《大法官的智慧:美国经典司法判例精选50例(第3版)》内容简介: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法律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法律在遵循传统和锐意创新方面颇有成效,美国法成为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后发展国家借鉴的对象。这就是我们要读美国判例的理由。 《大法官的智慧:美国经典司法判例精选50例(第3版)》所编选的这些案例基本都是影响美国司法进程、对社会影响巨大的经典案例,在编选上反复推敲、多方考虑,最终保留了更加近中国社会、读者关注度较高、更能体现大法官司法智慧的50个经典案例,并对这50个经典案例进行了适当的排序,主要是从宪法、婚姻家庭、侵权、刑事等几个力一面做了基本分类。由于许多案例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法律方向,很难用中国的法律分类方法去将其作出恰当的分类,稍有不当还可能误导读者,所以没有在书中的目录中将分类名称
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外交思想、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等的研究相比,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本书是对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监狱学基础理论、监狱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刑事审讯与供述(第5版)》是关于侦查讯问的一本经典名著,在学界和事务部门拥有极高的声誉。本次翻译出版的是该著作的第五版,这一版在体系上系统、完整,在内容上也有大量新,对于新出现的在侦查讯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及时地阐述和分析。
本书是美国法律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法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作者通过本书描述了影响美国法律职业的精神危机。他把这种危机归因于所谓的律师政治家理想的崩溃,鼓励社会公德的法律奉献的价值体系的崩溃。本书199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各方都给予积极评价,称之为“是对美国法律职业某一时期最重要的批判”。 作者简介: 安索尼·T.克罗曼耶鲁大学Sterling讲席法学教授(Sterling Professor of Law),曾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合同法、破产法、法理学、社会理论以及职业责任。 代表著作有:Education's End:Why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iven Up on the Meaning of Life.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ntract Law(与Friedrich Kessler,Grant Gilmore合著),Max Weber,The Economics ofContract Law(与理查
警察裁量权并非天然就是警察法治的对立面。实际上,警察裁量权构成了警察行政之核心。其不助于达成”个案正义”,更利于警察任务的高效完成及“良好生活秩序”的维护。在社区警政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警察裁量权更是警察行政从传统“消极行政”转为现代“积极行政”之重要媒介。徐文星编著的这本《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在对西方法治发达国家警察裁量权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归为两种理想类型:传统警察裁量杈理论与新警察裁量权理论。通过比较理想类型,结合我国警察角色和警政策略定位、警察权运行背景及警察裁量杈实践等对我国警察裁量权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研究。《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认为,警察裁量杈不仅仅是消极的,更是积极的。尤其在我国“两极化的警政策略”下,警察裁量权的总体定位是复杂的,这种
本书是作者立足于“刑法之外研究刑法”和“刑法之上研究刑法”的路径,对当前人民法院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大众广泛争鸣的公共话题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果。
本书从当前实践中和理论上解决量刑公信力低和量刑效果差的做法和理念的主要问题入手,在对量刑个别化进行全面理论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深挖量刑个别化的历史渊源、法理基础和哲学原理等理论根基,通过解析量刑个别化在刑事政策、量刑原则和量刑方法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表现,通过解构量刑个别化的基本运行基础、运行根据和运行流程,通过评析若干热点判例、热点现象、量刑指导的量刑个别化问题,全面揭示和解读了量刑个别化的基本原理。这对于深入探究量刑问题、深化发展量刑理论,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危险犯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刑法的转型为视野,对危险犯的概念、危险犯的构成体系、危险犯的未完成状态、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以及我国现行刑法中危险犯的立法进行了具体详细的研究。通过对该论题的研究,深化了危险犯理论与当代刑法转型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