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第三版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基层(特别是农村)司法制度,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背景下,置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从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苏力教授汲取社会人类学、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思想和方法,细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司法实践、司法制度设计及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力求发现只有中国学者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司法的问题,对现实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资源进行了系统开掘,对中国基层法官的知识和智慧给予了 冷静又热烈 的 同情的理解 ,是其在 法治的本土资源 理论之后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理论努力。 本书面世20余年畅销不衰,第三版作出了全新修订。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这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业主责,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在当前形势下, 问话 谈话 讯问 成为纪检监察人员在工作中了解情况的一种方式。科学的发问方式不仅有利于侦破案件,更能够有效的高效的办理案件。 为适应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的办案素养和学习需要,我们邀请了长期从事讯问工作的审讯专家吴克利同志编写了《问话的科学:从纪检监察 问话 谈话 到侦查讯问》一书。本书凝结了作者近30年审讯工作经验,为纪检监察人员提升工作素养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事诉讼文书样式》《行政诉讼文书样式(试行)》《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等*法律、规范性文件,在前三版的基础上,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面积修订,对书中过时的内容进行更新,增加实务中更具操作性的内容,使得全书的专业性、实用性进一步增强。本书涵盖各类律师业务涉及的法律文书,容量大、内容全;精要分析文书涉及的法律知识、基本格式和制作方法;精心撰写范本和实例,供读者参考和使用。本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律师、企业法律顾问、法务等法律专业人士之工具书。
《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针对错案的生成规律进行研究。 作者就 错案 之判断标准作出厘清,在此基础上探讨错案的成因。 错案的本质因素是司法错误,致错原因通常不是裁判者或者案件处理者故意造成的,错案结果通常也不为他们所乐见。错案有一定规律可循。许多冤错案件有如一个模子里出来,几乎按照特定公式而产生;即使是明显不同的冤错案件,也有相同或者近似的错案因素,如果不警惕造成错案的原因,在具备一定因素时错案就会 自我复制 。 《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借助部分外国实际案件和我国媒体披露的错案逐一探讨造成错案的各种因素,从中摸索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通过修补制度或者建立新的制度来防止、减少错案的发生。《错案成因与制度修补》还对中国古代冤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的角度对错案进行分析,使错案的讨论有了一定
股权投资中,作为 对赌协议 核心内容的 股权回购 及 业绩补偿 ,是保护投资方权利最重要的两个条款。但签署该等特殊权利保护条款,并不确保投资方在案件中稳操胜券,创始人方也并非唯有束手就擒。 从司法判决的角度,本书系统性总结了对赌协议在签署投资协议阶段、履行投资协议阶段、后续融资阶段、申报上市或挂牌阶段、触发补偿或回购条款阶段、行使权利沟通阶段、回购协议签署阶段、诉讼或仲裁阶段发生的常见问题。本书亦涵盖三资企业、国资背景企业、合伙企业及目标公司债权人等特殊主体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本书分别从投资方与创始人方的角度,提出起草股权回购与业绩补偿条款的不同建议,可供双方磋商时参考。本书尤其有助于企业家等创始人方理解签订对赌协议的法律后果,在回购或补偿谈判中争取较佳方案,以及在诉讼或仲裁中提出
本书全面系统地解析民事证据法的重点、难点,涵盖了9章内容:举证期限与证据交换;一般证据保全;公证证据保全;诉讼中经验法则的应用;证明与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及其分配;事实认定的方法;第一审程序中的证据运用;第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中的证据运用。为了突出实用性,采取了与理论著作和教学用书不同的写法及体例。三大特色板块 问题答疑 案例评析 特别提示 帮助读者梳理真实案例中的证据法原理以及运用实践。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22(2024)》全面归纳了2023年中国在人民法治、市场法治、平安法治、生态法治、监督法治、数字法治、涉外法治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2024年中国法治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本卷法治蓝皮书还对2023年中国立法、人权保障、犯罪治理、金融稳定、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政府投资基金监管、在线争议解决、个人信息保护、能源法治等领域的法治进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对生育支持的法治保障、境外民商事裁决在中国境内的承认与执行进行了评述。法治指数和国情调研是法治蓝皮书的亮点与特色,本卷法治蓝皮书继续推出中国政府透明度、中国司法透明度、中国检务透明度、中国公安法治等系列年度指数报告,并围绕 杭州人大司法监督数字化改革 枫桥经验 视野下绍兴法治政府建设 衢州礼法融治 推出三篇调研报告。
本书为了突出实用性,采取了与理论著作和教学用书不同的写法及体例。例如,本书中的 特别提示 就是突出实务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之处。本书还根据相应章节阐述的内容,设置了 问题答疑 部分,对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回答。另外,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还设置了 案例评析 ,针对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尤其是法院的裁判进行分析,指出该案例中所涉民事证据法原理以及运用实践。
当代中国司法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受中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深刻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潜含着在 司法现代化 旗帜之下对标西方经典理论中 现代司法 模式的某种取向。此两方面因素形成一种张力,既相互融合,彼此吸纳与参照,亦相互博弈,彼此排斥与疏离。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司法样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并由此成为人类司法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类型。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过程以及司法运行中重要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冀望增进对中国特色司法之实践逻辑与内在机理的理解,为中国特色司法提供更贴近现实的理论解说与论证,同时助力于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司法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史上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书稿研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适用问题,是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生效实效后急需全面、深入检讨并改进的行政诉讼法学前沿课题。全稿按照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适用的基本进程,安排了启动、审查、结论及后期处理四部分递进结构。采用规范实证分析、案例实证分析与社会实证分析方法,逐步描述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适用各层面的现状,揭示了其中尚存的难题,提出并论证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对策。纵观全书稿的内容,其制度、原理与技术兼备,具有现实针对性强、理论技术度高、精致实用的特点。
深圳国际仲裁院自1983年设立以来,处理了大量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在建设工程仲裁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帮助业界了解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仲裁案件的裁判要点,深圳国际仲裁院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处理的众多建设工程仲裁案例,从中精选了30个代表性案例,在对当事人信息进行脱密处理的前提下,组织具有丰富裁判经验的实务专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深度评析。相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典型仲裁案例与实务精要》的出版将有助于业内人士和相关当事人了解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仲裁的裁判动向,为新形势下建设工程法律风险的防范以及纠纷的化解提供参考和指引。
本书通过整理全国各级法院已生效的融资租赁案件裁判文书,总结、归纳具体的裁判经验、思路和尺度,同时结合《民法典》及人民法院新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精神、审判业务意见以及人民法院专家法官著述、目前审判实务中的主流观点等对案例进行透彻的分析,是法律工作者办理融资租赁案件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作为突破传统 一股一票 表决权架构的特殊股权安排,自诞生起便备受争议。如何平衡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防止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滥用超额表决权,成为约束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焦点。本书就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是否破坏了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结构、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正当性基础为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应当如何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规范相协调作出了构想,以期我国能够建立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尽可能实现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上市公司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均衡。
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司法改革的宏观问题、法院改革问题以及公检法三机关的法律关系问题。在本书*部分,笔者讨论了司法权的性质,对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进行了反思,并对检察制度、司法行政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评论和预测。在第二部分,本书分析了我国法院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司法责任制的推行,提出并分析了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结合审判委员会制度、承办人制度以及合议制的运行实践,反思了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并预测了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职能的分离问题。在第三部分,本书围绕着"审判中心主义"和"庭审实质化"改革问题,反思了我国公检法三机关的"流水作业"模式,分析了我国存在多年的"侦查中心主义"诉讼构造,讨论了未曾受到触及的"新间接审理主义"模式,还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效果为范例,全面评
本书为社科院大学的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法治建设的目标与价值追求、战略地位与战略举措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法律运作体制中的具体展开进行阐述。该教材为法学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所使用的教材,其内部不仅包含了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法学理论,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本教材所阐述的内容不仅涉及如何通过良法善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等法学专业知识,而且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学专业素养,而且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担保法制度是我国民商法的重要部分,在市场交易活动尤其是金融交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历来成为理论、制度立法及适用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中,担保物权法在物权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国内此前引进的日本担保物权法相关的书籍均已比较陈旧。因此,有必要引进更新的书籍和学术理论以供中国的读者研究。 《日本典型担保法》是东京大学道垣内弘人教授所著。道垣内弘人教授是日本担保物权法的领军人物,在担保、执行法制修改过程中担任了法制审议会担保执行法制部会的干事和法制审议会动产债权担保法制部会的干事。 《日本典型担保法》主要内容为作者此前发表的论文合集,共计36篇。 一方面论文经过严格筛选,将一些因法律或判例变动而不再具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剔除,仅保留具有价值的论文,另一方面作者也对论文进行了体系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 2030年)》,对于未成年人养育成本的承担,确立了全新的指导思想 从家庭承担到国家社会家庭共担。若要将它落到实处,就必须设计一整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并付诸实施。本书在将分析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足与缺失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关于未成年人养育成本分担的法律制度提出设计建议。
司法活动是官与民的共同实践,联结国家与社会,是对历史进行整体性观察很好的切入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肇建的大一统王朝,由于多元法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元朝统治下的法律制度与前代相比产生了鲜明的特色,地方司法运作接续与变奏交杂。本书借鉴法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制度中的司法 实践中的司法 社会中的司法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元代地方司法的制度变迁、实践状态和社会图景,力图对元代的司法运作与地方社会进行整体性理解。
本书作者自2013年10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自2016年12月起,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庭长。在最高人民法院任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 从1987年到2021年,作者在人民法院的工作经历,都与司法改革密不可分。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后,也一直分管司法改革工作。至作者2021年8月卸任时,最高人民法院已先后印发两个 五年改革纲要 ,推进实施130项改革任务,制定出台330多件改革文件,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法院工作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本书所记录的,正是作者参与和见证上述伟大变革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