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法、伦理分析法、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法学研究方法,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演进、性质功能、正当性基础、本土需求、制度设计、本土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和司法适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回应社会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需求。
《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是一名博士后法官结合自身审判体验对法官裁判和裁判行为进行深入思考的力作。《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从案件的当事人和法官的身份特征等社会结构入手,通过对1060份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借助“刑罚强度”这一可以量化的尺度。就案件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身份及主审法官的行政职务、婚姻状况、学历、经历以及任职时间长短等这些法外因素对裁判的影响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因此,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充满了学术理论的魅力。
不动产登记、公司登记、婚姻登记等民商法领域具有公示功能的登记制度的共性原本值得归纳研究。而我国由行政机关负责办理上述登记,掌控登记程序运行的制度特征在这些登记制度之间建立起另一层面的密切联系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登记行为在公法领域的结构、地位与作用。当司法面对登记领域的争议之时,以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为己任的行政诉讼程序则再一次将各种登记制度勾连起来,旨在从中寻求统一的司法尺度与裁判标准。《行政登记与司法审查》正是从对行政登记行为司法审查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面向长期困扰行政审判实践的难题,回归理论,总结、提炼登记制度的特性,进而返回实践,探索摆脱行政登记案件处理的困境之途。
本书共包括论文26篇,由各部门法学科的专家学者撰写。论文主要是关于一带一路司法保障的内容,具体包括从国际法与法、各部门法等维度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法律机制职称。论文集从不同角度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推进经济深化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
《刑事技术学:法庭科学、犯罪与恐怖主义》内容包括编刑事技术学介绍;犯罪现场勘查;保护犯罪现场;记录现场和证据;系统的证据搜查;物证识别;收集、保留、储存和运送物证;包装证据;向犯罪实验室递交证据;监管链;刑事证据和第四修正案;物证的调查与处置;证据类型;现代犯罪实验室;法庭科学专家的职责;证据的状态;为什么检测物证;物证的特点;犯罪现场的重建;法庭上的物证;专家证词;微量物证;土壤的司法特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公制计量;国际单位制与英制单位的相互转换;土壤;土壤的司法特征;显微镜及毛发、纤维和油漆的司法鉴定;放大细节等等。
领事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广,从到国外,从人身到财产,从自然人的出生到死亡,从法人的成立到解散……。对当代中国外交来说,领事工作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来说,领事工作发挥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本书是作者多年学习、实践和研究外交领事业务的心得,由“领事公证人与中国领事公证”、“领事认证与中国领事认证”、“领事婚姻登记与中国涉外婚姻”、“文书与婚姻登记的法律效力”以及“附录”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述、38篇文章、6个表格以及4个有关外交领事的国际公约,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教材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和实务两部分,共分13个学习单元。学习单元阐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导致刑罚的产生和不断变革,从而使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事物脱颖而出并蓬勃发展的历史必然规律,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社区矫正的基本情况;第二学习单元分析了我国社会变革中推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学习单元阐述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运行机制。审前社会调查、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危险评估、教育矫正、心理矫正、个案矫正、监督管理、考核奖惩、帮困扶助、矫正解除和终止等10个学习单元,紧紧围绕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任务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系统阐述了完成社区矫正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以培养学习者的社区矫正工作技能。 本书吸收了当前社区矫正教学、科研和实务
本书内容分五个部分:①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的基本问题;②人类攻击的基础性研究证据;③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机制与危险性评估;④常规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⑤异常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诊治。本书试图揭示许多关于暴力犯罪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比如暴力犯罪人的神经生理是否具有特异性?是否存在典型的攻击抉择模型?是否存在特定的促进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行为习惯?探究这些问题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抑制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证据,为矫正机构降低暴力犯的暴力倾向提供依据,为预防罪犯刑释后重新犯罪提供策略,为矫正理论发展提供重点类型矫正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