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犯罪心理画像的著作关注调查的细节,而刑事司法的发展鼓励人们更多地考虑精神病学、法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领域。本书由学术机构研究人员与实战专家共同撰写而成,其主要目的是为犯罪侧写提供双重视角,识别连环罪犯的个性和特征,以及认识犯罪侧写背后的理论。本书还重点介绍了犯罪现场调查,归纳和演绎推理的重要性,以及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本书强调当前犯罪学范式转向对行为的跨学科理解,为研究人员提供在当代理论背景下观察事件、数据和证据所需的洞察力。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防卫不是消极逃避,也包括主动进攻。 只要不是自己主动引发伤害行为,无论是提前准备防卫的工具、提前设定防卫的装置,还是积极还手,都不是互殴。我们如果对侵犯权益的行为感到被冒犯、感到不舒适、感到需要拒绝,就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在日本司法体系中,下级审判机构的判决已经相当固化,从中见不到法官的独立性。法官被 隔离 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无法亲身了解市民的生活感受;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受到 控制 ,从而导致陈词滥调化的判决。司法消极性的这些方面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分析日本法院系统内由司法行政主导的官僚化人事安排。 司法官僚 是法院的实权者,对法官的人事任命、调动和晋升,对审判的运行,对司法的解释等掌握着*强大的权力,他们是法官中的精英,是身披法袍的行政官。以 司法官僚 为研究对象,新藤宗幸以内部视角观察日本司法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司法官僚在整个司法制度中的角色,剖析了司法官僚的精英路线、法官人事系统,以及对下级审判机构的指导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司法行政制度改革计划的建议。
近年来,企业集团破产现象越发多见且导致了诸多法律难题。鉴此,本书首先揭示了企业集团一般特征以及企业集团成为破产法特殊问题的深层原因,从集团治理与破产管理视角深化对 单一企业论 与 独立实体论 两种不同的企业集团破产方法论的认识;其次,全面分析并论证了企业集团 合并破产 与程序协调的机理及制度构成,深入剖析了公司临近破产时董事义务转换法理及问责制,并对董事如何兼顾集团利益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企业破产法》第5条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事实互惠应向法律或推定互惠转变并谨慎适用公共政策例外条款,同时,应以改良的普遍主义理论原则为指导推动企业集团跨境破产国际合作框架的制定与完善。
本书为了突出实用性,采取了与理论著作和教学用书不同的写法及体例。例如,本书中的 特别提示 就是突出实务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之处。本书还根据相应章节阐述的内容,设置了 问题答疑 部分,对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回答。另外,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还设置了 案例评析 ,针对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尤其是法院的裁判进行分析,指出该案例中所涉民事证据法原理以及运用实践。
本书全面系统地解析民事证据法的重点、难点,涵盖了9章内容:举证期限与证据交换;一般证据保全;公证证据保全;诉讼中经验法则的应用;证明与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及其分配;事实认定的方法;第一审程序中的证据运用;第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中的证据运用。为了突出实用性,采取了与理论著作和教学用书不同的写法及体例。三大特色板块 问题答疑 案例评析 特别提示 帮助读者梳理真实案例中的证据法原理以及运用实践。
法学教育之所以强调关注法律实践,是因为对于从事实务工作的法律人而言,常态化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不可避免,这就对法律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 高的要求。进一步说,能否快速地学习并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就取决于法律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对于律师而言 是如此。 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针对青少年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真实的司法案例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像律师一样思考”的训练和实践方式,进而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这对青少年、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利益平衡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宗旨。然而,条约规范显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中美经贸协议》等条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人利益执法国际标准,弱化使用者利益执法国际规范。社会现实反映,“知识产权流氓”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知识产权执法程序,使用者利益缺乏有效救济,一些欠发达国家创新力下降。为了实现利益平衡,既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国际规范,更要强化使用者权执法国际制度。使用者权执法具有理论依据、法律基础和现实需求。我国可构建使用者权执法机制,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掌握主动权。
《中国特色行政法律制度》以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颁布和实施的宪法、组织法和行政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总结吸收我国法学界有关行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研究介绍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制度。全书共十章,分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行政主体法律制度、行政行为法律制度、行政救济法律制度四大部分,全面阐述最新行政法治理念和最新行政法律制度立法成果。其中,第一章行政法与行政法法律制度概说,介绍行政法和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范畴;第二章行政主体法律制度,介绍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组织法和公务员法律制度,第三章行政立法法律制度,介绍我国现行立法体制、行政立法程序与效力;第四章至第七章介绍我国现行的主要行政行为法律制度,包括行政程序与行政公开法律制度、行政许可法律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刑事法治思想的诞生、发展、完善为纬,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刑事方面法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对党在成立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等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刑事方面的法治思想的来源、探索、实践和完善进行了重点梳理。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书重点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依法治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本书资料翔实、体例合理、详略得当,是一部难得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刑事法治思想专著。
本书探讨了鉴定意见的本质,从鉴定意见最基本的属性出发,研究鉴定到底是什么,鉴定到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实现更好地解决。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鉴定意见本质、质证法理基础、鉴定意见的质证的实证分析、英美专家意见的考察与借鉴、鉴定意见质证的内在冲突、鉴定意见质证制度之改进 以专家辅助人制度为焦点六大方面详细论述了鉴定意见质证问题。本书对司法实践中与鉴定意见有关的案件进行了梳理、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反思和重构提供依据;对其基础理论的基本内涵、核心因素进行了阐释,在借鉴英美法系对专家证言的采信标准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重塑我国的鉴定意见质证程序。
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分别探讨了规制、道德规范与文化- 认知三大制度合法性要素及其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尤其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剖析了道德规范与文化- 认知要素对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意义。在田野研究中,作者观察到,超越个体层面的群体结构也对公共物品供给等产生影响。作者强调,普遍道德和群体结构为理解公共物品供给等集体行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有效克服 搭便车 等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新方案。
本书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法治事例汇编,分法治现象、法治群体、法治人物、法治故事四辑。浙北嘉兴人文渊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耕读传统。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法治现象、群体和事件。本书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嘉兴律学发展概况、刑曹家族的形成等法治文化现象并进行了分析,对一些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法律群体,如嘉兴明代刑部尚书、早期律师等法律群体进行研究,并介绍了刘禹锡、鲁宗道、徐石麟、钱泰等著名人物的法治故事,对陆贽、柳如是、汪辉祖、陈其元等涉及到的法治故事或事件进行了对比或解读,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地方法治文化提供了多种视角,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嘉兴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中法治文化的延续与演变,感受到法治文化因素对于地域文化的助力推动,从而促进地域法治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为法治现代化提供更
司法应有效回应国家政策的最新进展,司法政策对司法裁判及司法制度整体运行产生了重要和深远影响。在我国,司法政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司法解释具有直接的约束性效力,其他文件通常发挥着间接性效力。本书以司法会议纪要为例,分析其作为非正式法源的规范性质,以及在不同类型案件裁判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从司法实践来看,虽然会议纪要等司法政策文件并不是我国的正式裁判依据,但在实践中对具体案件的裁判有着实质性影响。同时,会议纪要等司法政策文件在制定和适用的过程中上存在不规范之处,需要在明确其规范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发挥作用的方式。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本书中对宪法司法化的观点是秉持反对的立场的。作者所秉持的是合宪性解释的立场,不是宪法的直接的司法适用,即司法化。对国外的宪法监督制度,作者持批判的态度,本书的立场是:我们只能采取人大机关监督宪法的模式,西方的模式不可取。政治立场方面是严格围绕国家现行制度、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展开论述的。
吴建雄主编的《监督调查处置法律规范研究》将在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原理,结合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具体实践,深刻揭示监督、调查、处置法律规范的政治和法治价值。重点阐明监督、调查、处置法律规范加强党对反腐败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是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监察体系的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监察道路的创新之举,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监督、调查、处置法律规范坚持了正确政治方向,把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坚持了问题导向,整合监督、调查和处置力量和反腐败力量,着力解决监督、调查和处置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等问题;坚持了全面依法治国,将实践证明有效管用的做法纳入法治化轨道,推
本书以基本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具体制度构建为核心、以制度实施为目的,在选举机构基础理论、发展逻辑、组织模式、制度完善等方面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除绪论和结语外,本书主要分为六章,包括我国选举机构职能定位、组织形式及职责构成,我国选举机构模式的历史发展及内在逻辑,域外选举机构模式比较分析,域外选举机构模式比较分析,我国人大代表间接选举机构问题分析及完善, 四个机关 视角下选举制度的内在要求及其发展。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着重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意义,尤其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石、理论内核、理论要素和基本要求作了深刻的解读分析;第二部分系统地梳理回顾了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南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客观地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河南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思维遵循、总体目标、路径安排等做的分析和建议;第四部分从注重高质量行政立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