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册主要囊括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侵犯财产案,危害国防利益案的所有罪名,共计77个罪名。具体包括:故意杀人案,故意伤害案,强奸案,拐卖妇女、儿童案,侵犯案,抢劫案,盗窃案,伪造、变造、买卖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案等。每个具体的罪名都按照【概念】【立案标准】【定罪标准】【证据参考标准】【量刑标准】【法律适用】的体例结构形式,根据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释解。
本书为作者所著的“法律职业主体系列之第二部”,与该系列部专著《法官论》在写作风格及方法上具有的承继与延续性,同时也有新的突破。在写作内容上,本书采取了一种对照式的写作方法,即中外警察历史、警察职业主义与伦理主义、警察多元角色、警察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警察的行为与心理。在微观上,这不仅能够在多维视角下展示警察这一古老的职业的深刻内涵,雕琢了警察职业的最细微之处。在宏观上,也勾勒了警察这一法治国中关键人物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本书描述和诊断了当代中国法治转型时期呈现出来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而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陌生人群治理的风险社会阶段,对现代法治的建构有着客观的需求,尽管如此,我们对现代法治的性质、内部运作的结构与逻辑仍然缺乏合适和本土的“基本理解”。法治建设的困局实质是基本概念的危机。为此,理论上的急务,就是结合中国法治转型的经验,澄清现代法治的内涵。这就需要一套适合观察这种大规模现代社会的理论话语。本书就是引介这种理论范式转化的一次努力。
本书既是刑诉证据科学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刑事立法、执法实践的必然和结果。全书对为什么确立和实行《适用规范》的立论?《适用规范》的概念及其法律、形态、实用特征和地位、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适用《适用规范》及其目的、原则和方法等等,一一作了简单而详尽的阐述和回答。在此基础上,全面科学地分析了新刑诉讼法实施前存在的“贻误战机,证据难查”、“时过境迁,证据难补”、“遗弃丢失,案件难定”以及由于证据适用行为随意造成的证据不足、“一对一”、“退补侦查”、人犯“超羁押”,甚至长期“挂起来”等刑诉证据适用行为的教训和原因,针对性地确立了刑诉案件各个具体罪种的证据“适用规范”。可以说,《适用规范》是对刑诉证据科学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刑诉法学研究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书系全面研究英国有关量刑与刑事司法的原则与问题的专著。对于量刑的基础理论、影响量刑的因素、各种罪犯的量刑、羁押与非羁押量刑、量刑程序以及特别量刑权力等问题予以阐释。尤其对于量刑指导意见的产生机制,上诉法院对于羁押量刑运作方法,少年量刑的框架等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并将犯罪学,统计趋势与刑罚理论等进行结合研究,对法律、指导意见与法院裁判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解释。
第二分册主要囊括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的所有罪名,共计108个罪名。具体包括:走私假b案、虚报注册资本案、妨害清算案、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为亲友非法牟利案、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案等。每个具体的罪名都按照【概念】【立案标准】【定罪标准】【证据参考标准】【量刑标准】【法律适用】的体例结构形式,根据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