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治道和治权切入,将之作为宪法国家权力配置与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宪法同一性的框架,具有原创性。由于本书分析格局不同于以往比较宪法的东西方视角,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末立宪划分宪法思想的角度,实际上对宪法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上也就对重新评价中国的宪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宪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本书讨论宪法实施的文章从历史与理论上反思并反对宪法司法化,并提出宪法实施过程中突出人民代表机关至上原则,为完善我国宪法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资源。在我国宪法学界,围绕宪法实施的论争,自一开始就绝不单纯地是宪法实施的问题,而是真实的国体和政体问题,也即主权问题,尽管论争者未必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本书的主体部分,由关于宪法概念和宪法实施的五篇长文构成。在参与这些论争的过程中,本书尝试性地提出了“人民的宪法”这一概念,以区别于“法官的宪法”。
《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序,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2004年“1954年宪法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根据中国法学会年会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精神,2004年3月,宪法学研究会申报了关于1954年宪法的课题;2004年5月,立项后研究会按照课题的要求确定了研究计划与基本框架;2004年9月和2004年10月,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宪法学者们就1954年宪法的历史特点、基本内容及其实践等重要问题作了探讨。在宪法学研究会的统一协调与组织下,研究会理事公开发表了20多篇研究1954年宪法的学术论文。本论文集收录的范围是:两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涉及1954年宪法的论文;部分在刊物上发表的有关1954年宪法的论文;部分约稿的论文。本书由张庆福、韩大元统稿,中国人民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江登琴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文字校对等工作。
《中国宪例研究》是以宪法视角审视生活中宪法问题的事例研究丛书。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宪例,需要学术界给予关注、研究以解释。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和解释,过去被人们认为枯燥、抽象的宪法开始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激活了沉寂的宪法学,力求促进宪法原理与中国现实之间的互动,传播宪治理念,推动宪法社会化进程,以实现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受宪法阳光的学术理想。
《宪法法院的守护者:汉斯·凯尔森法官研究》以奥地利宪法法院的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为基础,概括论述了汉斯·凯尔森任奥地利宪法法院法官(1919—1930年)时的工作活动及其在一些重要裁决中所持的法律观点和理论观念,同时也论及凯尔森与当时宪法法院其他法官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缘关系、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宪法法院的守护者:汉斯·凯尔森法官研究》通过论述凯尔森作为宪法法院法官的工作活动,特别是他在宪法法院的诸多裁决中所发挥的作用,展现了凯尔森为学、为事、为人的操守和品格,明晰了凯尔森为宪法法院制度的设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使宪法法院成为一个宪法机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为宪法审查制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把握和了解“纯粹法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在宪法实践中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
本书从治道和治权切入,将之作为宪法国家权力配置与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宪法同一性的框架,具有原创性。由于本书分析格局不同于以往比较宪法的东西方视角,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末立宪划分宪法思想的角度,实际上对宪法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上也就对重新评价中国的宪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宪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本文以宪法文本为依托,通过宪法解释的方法,来分析、解读我国宪法文本,研究我国宪法文本中紧急状态条款的规范内涵、规范模式设置、规范结构、价值理念和核心目标。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本论文主要通过宪法学的视角,着眼于宪法文本的研究,主要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来解析我国宪法上紧急状态制度的内涵。另外一点,就是结合中国问题,探析中国制宪背景、历史变迁、法律文化中的紧急状态,探寻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紧急状态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