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基本法:历史与内容》中首先简明扼要地描绘了德国基本法的前史与产生,然后以初次阅渎者的视角介绍了基本法的结构和一些重要表述,接着勾勒了基本法在德国政治和社会现实中的运行,最后讨论了基本法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如公共安全与自由的冲突、德国法秩序的欧洲化和国际化等。 每种文化都需要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好的解决方案需要想象力,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会激发这种想象力。以这种间接的方式,《德国基本法:历史与内容》或许会有助于中国的讨论。
本书着生探讨了宪法和社会现实的不同特性及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宪法和社会现实协调的各种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宪法规范和社会现实的价值衡量,宪法变迁的各种原因以及宪法变迁应遵循的形式和方法等等;最后再进一步以上述结论为指导,具体探讨了中国宪法修改和吕国加入WTO后宪政体制的整合等关联问题。全书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内容和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尤其是作者在本书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事业实际是变宪、变法的事业,中国目前不宜全面修宪,中国宪法演进应注重传统的积累,宪法变迁要实现非理性变迁向理性变迁的转化,中国要重视运用宪法解释、宪法惯例等变迁机制,这些观点从别外一个层面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作了强有力的证明。
《社会国原则研究》首先追溯了社会国观念的思想和制度源流。其次,厘清了社会国观念与社会国原则之间的关系。再者,立足于中国的当代实践,就社会国原则在中国可能的借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长期关注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现状,正确提出了社会保障上国家的基本任务,那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以竭力拒斥制度性经济弱者的滋生为前提;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国家的法律制度不能一只手在制造制度性经济弱者,另一只手又来创设社会保障制度。由此理念出发,作者对现行的社会保险、社会求助与社会促进法制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以“全民医保”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社会国原则研究》由葛先园所著。
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亟需历史的视野与方法。中国宪法的规范性、政治性与事实性要素,都具有一种历史生成与演化的维度。为着更好的理解中国宪法的现在,有必要理解它的过去,尤其是近代百余年的中国宪制历程。本汇编以政治立宪主义为根本视野,以改良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复调结构为主要线索,撷取并整理了鸦片战争前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各类与广义的“宪法”有关的历史文献。我们期待,这上下两卷资料,能够激发起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同仁对百年中国宪制命运的更术热情。